〈與莫莫談心〉追求名牌不好嗎

〈與莫莫談心〉追求名牌不好嗎

文╱莫茲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以軒經常上國內外網站瀏覽運動商品,包括運動鞋、衣服、背包等等,價格動則是上千上萬;舉凡品牌故事、生產年代、商品差異、特色、材質、有哪些名人穿戴過,以軒對這些資訊都瞭如指掌。除了研究,以軒更想擁有它們,因此常向父母提出購買要求,媽媽對此抱怨連連,同時也疑惑:「他要是把這些精力花在念書上不知有多好!」「大賣場買的鞋雖不是名牌,但耐穿實惠,幹嘛花大錢?」「是不是同學有,所以他也想要有?但不買給他,會不會讓他沒辦法在同學間立足?」「這樣會不會養成他過度奢侈習慣?」

先來定義一下品牌和名牌的不同。所謂品牌,是指產品在基本功能之外,所使用的材質和設計美感都不錯,品質在一定水準之上。而名牌是指除了擁有以上條件之外,還有某些附加價值,像是外在社會地位的象徵、經濟財富的展現,或是風流雅士的品味質感。

追求名牌,有些青少年可能視為理所當然,但對父母而言呢?有些支持,有些則反對到底。因此,若能深思熟慮地理解個人對名牌的心理需求,或許能從中更進一步地理解自己,積極地探索和接納自己。

原因1╱與生俱來感受力

不可諱言,有些人的確從小就對某些事情或物品的感受能力特別強,倘若與生俱來有此天賦,勢必是要讓它發光,對於名牌不僅停留在追逐,更可以在生涯發展方面選擇對的路,發揮上天所賦予的才華。例如華裔有名的設計師吳季剛就是在設計界努力學習克服困難,讓天賦發光很好的典範。

原因2╱我想和同儕一樣

一般來說,青少年都害怕聽到這句話:「我們討厭你。」青少年一方面想自由及獨立,另方面也擔心害怕自己跟同儕不一樣,會被拒絕、被孤立。有研究指出「從眾行為」是青少年交朋友的重要關鍵,意思是青少年要打入友誼圈,就必須跟同儕團體做相同的事、有相同的興趣,才容易被接納為朋友。因此當周遭多數同學都在使用或穿戴名牌時,就容易在內心中把「有無名牌在身」和「是否被認同」畫上了等號。

但是跟同學一樣使用名牌是唯一交朋友的方式嗎?除了名牌,肯定有許多事是可以跟同儕相同的。此外,我們也可以想想,倘若因為沒有擁有名牌而被拒絕,建基於名牌之上的友情,算是真友情嗎?

原因3╱我想被別人讚賞

在我們社會中,名牌多數是擁有財富或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換句話說,使用名牌看似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以快捷的方式獲取別人的認同,而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及精力去培養和累積。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是歸屬感,也就是被愛、被了解、被接納的三大需求是否被滿足,缺乏時往往會想透過外在的事物來補償或填滿,例如:有的人追求成續以求他人的肯定;有的人追求才藝表現,以獲得別人讚賞;也有人透過使用名牌,表現自己的價值。

追求名牌並非不好,因為它的確擁有好的功能、美感設計和品質保證,但如果到了非名牌不用,就會產生問題:你會失去內心的自由,變得僵化,價值觀受「名牌」制約,沒有名牌可能就會自覺不如於人,無法出門見人,或是沒辦法跟人平起平坐、讓人快速眼睛一亮等等自我假設。反過來說,當我們的思考有彈性、靈活,可以選擇其他替代方案,更甚者在沒有名牌當前,我仍然覺得我是有價值的,這就是自由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38期
格瑞思Facebook網址 www.facebook.com/mygrac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