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莫莫談心〉擺脫受害者角色

〈與莫莫談心〉擺脫受害者角色

文╱莫茲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小秋最近老對媽媽訴苦,媽媽願意耐心聽是因為小秋說的是班上的事,她不能對同學說,不能在學校說,只能放學回家後跟家人說;但是媽媽已從耐心聽到變得不耐煩,嘗試提供意見也遭小秋否定,媽媽認為她的訴苦已經是「抱怨」等級了,而小秋也感到越來越沮喪。

「我為什麼會被分配在這個班級?同學們都很吵,想念書的沒幾個,不是在胡鬧,就是在偷滑手機,對班級活動也是愛理不理的,什麼比賽都沒得名;我們導師也很無能,不想管也管不了!人家隔壁班的老師多積極,班上讀書風氣多好,參加活動比賽也得獎很多!」

「我媽叫我跟老師講,說我的受教權益被不愛念書且上課胡鬧的同學影響了,但這沒用,因為有家長向老師投訴過,結果老師對同學罵一罵,還不是老樣子!我媽又建議干脆轉學算了,我也不要,為什麼是我要轉學?」小秋想要尋得可以解決目前困境的方法,可是都不得法。

當我們身陷挑戰性很大的環境時,想要快速讓環境有所改變,或直接從中逃離,都是人的自然反應;倘若兩者皆無法實現,繼續被問題包圍著,抱怨聲將會止不住的冒出來。然而,抱怨是被動消極的方式,把自己設定在受害者的角色中。

老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對我們沒有益處,除了暗示自己軟弱無能,無法解決問題外,還會讓自己變得更沮喪,嚴重者會惡化成焦慮或憂鬱患者。如何擺脫受害者角色

?不妨嘗試主動積極挑戰你的處境。

第1步 當觀眾不當演員

把心態轉化成「觀眾」,想像自己在觀眾席上看他人演戲。你不當演員,不跟著演,演出者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無趣。當然這只是第一步,把自己當觀眾,至少能保護個人,不受其他人的負面能量影響。

第2步 用好奇心理解他人

每個人背後都有故事,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需求。「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外顯行為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份,埋藏在水面下未說出口、不為人知的思想和渴望,其實更為巨大、複雜……」用心理治療師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來理解人,會超越我們看待人的眼光與想法。因此當我們不以批判、而是以同理心看待時,我們就會轉換原本僵化的想法,也會幫助我們開啟與他人互動的頻道。

第3步 設立合理關係界限

之所以把自己當受害者,也有可能是因為曾受到他人有心或無心的傷害。因此在可能受傷的情境或互動中,就有必要為自己設立界限。當你感覺到被侵犯時,可以選擇這種簡單、有效、積極、正面,且是利人利己的應對──「我訊息」表達法(I-Message),它包含三層面:事實、感覺、合理的修正。

以同學罵人為例,「我訊息」的表達是:「我聽見你說『……』,我聽了超不舒服,請你收回。」

當然你有可能會遇到秀才遇到兵的情況,然而最重要的是你無須把傷人的話或行為留在自己身上。

第4步 結合志同道合的人

從受害者轉為建構者的積極方式就是,與志同道合的同學聯合起來做一些事,例如發揮團隊合作投入某項比賽。或許這種氛圍無法立即滲透整班,但有你所在之處,就會建立起一個符合你核心價值的小圈圈,無形之中也會感染周圍的人。這效果就有如酵母的功效一般。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可能經歷令你感到挑戰的環境,在此處境中先安頓好自己,擺脫抱怨及受害者的角色,你所堅持的理念或想法,說不定會延伸出勝任挑戰的能力哦!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42期
格瑞思Facebook網址 www.facebook.com/mygrac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