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捐文化往下扎根 推廣種籽撒向青少年

器捐文化往下扎根 推廣種籽撒向青少年

「沒想到器捐並非只是捐或不捐的問題,我覺得醫療團隊是天使耶!他們不只要照顧同僚的心情,還得顧及家屬的情緒,保護捐贈者的人權,若說捐贈者是天使,醫師也是天使,這讓我感觸很深。」這是新北市三民高中吳致甄老師,在參加完聯合報與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合辦的小記者營後,心中滿載的感動。

聯合報與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26日舉辦小記者營,吳致甄帶著兩名高二生鄭鈞蔚、韓昊亘與會,在來參加小記者營前,自訴對器捐的認識大概只有0.1%,但和學生參加完營隊後,對器官捐贈有更深層的認識及省思。

同樣帶青少年參加小記者營的基隆市銘傳國中林季儒老師則說,「我們對器捐的認識太少了,在校園也沒談論過,學生走出校園學些不一樣的生命課程,回家或回學校後都能把種籽向外發散。」

帶隊老師會有這麼深的感動,是在與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江仰仁、捐贈者家屬林麗珠、三總移植外科主任樊修龍訪談後,感受到醫護人員與老天搶一絲存活的希望,捐贈家屬給的大愛,都讓師生震撼不已。

林麗珠說,「自己在幫癌末老公決定器捐時,我也很害怕也很怕死,在家族會議裡沒有人敢做決定,但老公在住院前堅持要器官捐贈,最後我覺得必需幫老公完成心願,在簽完器捐同意書後,我自己也走出來了,就到發現老公癌症的醫院當志工。」

小記者韓昊亘問林麗珠為何從害怕,到成為推廣器捐的志工,林麗珠直白的說,「我是信佛的人,民間的所有說法我都問過高僧了,得到正向的答案,我就覺得自己是在做對的事,而且人死後燒成灰都是一樣的,那為何不把有用的器官捐出來呢?」

這樣的反思,也讓小記者韓昊亘心有所感:「我完全沒想到會碰觸到這個議題,也覺得自己不會發生意外,但採訪完專家們的看法後,真的覺得器捐是在幫助人,林女士講得很有道理。」

鄭鈞蔚則請醫師分享行醫難忘的經驗,江仰仁感性地說,「我永遠記得在20多年前,面對一位三歲不到的捐贈者,當我把孩子的衣服打開後,胸膛上有用原子筆寫下:『媽媽永遠愛你』,當我看到這樣的字眼,心情激動到幾乎無法下刀…」他哽咽地說,從那一刻起,就非常尊重捐贈者家屬。

捐贈者的大愛,讓這群移植醫師盡所能的讓死者安心、家屬放心。江仰仁也向小記者解釋,對捐贈者的感謝每家醫院都有各自流程,我們也將禮儀規範納入法規裡,這是相對好的事情,是一種尊重的過程。

小記者們問及為何簽了器捐同意書,最後還需要家屬同意才能完成心願,樊修龍認為,家屬們真的太辛苦了,他們在兩三天內就面對這麼重大的意外,他們悲傷、沮喪到絕望,最後還要決定是否幫家人捐出器官,他們承受的壓力非常大,我們將心比心後,就會了解家屬們的心情,因此,我們在勸募的過程中,無論是否同意,我們都會謝謝家屬。」

在訪談中,小記者對於腦死的判斷也很好奇,江仰仁表示,目前台灣只有要進行器官捐贈才能進行兩次的腦死判斷,而能腦判的醫師除了神經內外科醫師外,有接受腦神經科訓練的麻醉科、小兒科醫師也可以,只要受訓醫師有取得腦判醫師的執照都行,不過,腦判醫師不得同時兼做移植醫師,這會有球員兼裁判之嫌。

小記者們在上了一堂生死課後,都覺得很有意義,銘傳國中兩位八年級生林暐喆及卓育安更認為,這讓他們打開了門,而這扇門就讓他們可以回家跟家人溝通,甚至跟同學分享。

而為了讓推廣的種籽散播更廣,9月起《好讀周報》針對器官捐贈議題將舉辦「讓愛重生」短文比賽,邀請國、高中同學從器官等候者、受贈者,或器官捐贈者、器官捐贈家屬中擇一角色抒發看法與感受。比賽擇優表揚,每人頒發獎狀及獎金2000元。詳情可上聯合報教育服務官網「聯合學苑」(udncollege.udn.com)或臉書粉絲團「東寫西讀」查詢。

文章取自於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