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鋪稻草、屋簷養蜂 老祖宗智慧快消失

田鋪稻草、屋簷養蜂 老祖宗智慧快消失

文╱記者鄭惠仁、莊祖銘

老祖先留下許多智慧,在生產糧食的過程也能守護環境生態,符合國際「里山、里海」倡議。但隨時代變遷、農漁業技術進步,這些前人的智慧面臨後繼無力、逐漸消失的危機。

台南市北門三寮灣的海濱農地表土鹽分重,不利耕作,上百年來先人發展出「關水」的耕作方式,一進入雨季,農民就關起水門讓農田蓄水,淡化表土鹽分,直到中秋過後水乾了,再犁田種植蔥蒜,來年春天收成,如此年復一年。

農田蓄水期間孕育多樣化生物,9月吸引珍稀候鳥流蘇鷸、黑尾鷸等報到,等蔥蒜種植季節開始,農民下田工作,候鳥也轉到附近濕地覓食,接著最大批的候鳥部隊黑腹燕鷗蒞臨,創造精采的候鳥生態。

30年前在台南海濱地區,農曆10月居民隨處可抓到毛蜞(台灣厚蟹),居民會醃製處理成下飯的美味,但隨著水域汙染、水泥溝取代土溝,毛蜞已愈來愈少。

早年農民收割後的稻草,有的做草繩、堆肥,有的鋪在菜田防雜草,不但避免揚塵,且肥沃土壤、保濕。農民嫌麻煩改燒稻草,以為可作有機肥料,但科學證明不但有空汙,還會破壞局部土壤的養分。

台南後壁區芳榮米廠行銷總監張美雪表示,稻草含氧化矽,可讓作物增加抵抗力,不易得病,她就在菜園鋪稻草,菜的品質也特別好,但如今多數都已改用塑膠布,造成廢棄處理困擾。

早期山區農民常養野蜂,除增加收益,也成糖分來源。台南市東山是淺山區,過去家戶幾乎都會養野蜂,居民以枯樹幹做蜂櫥,到山區岩壁洞穴中找蜂巢,把女王蜂移到自製的蜂櫥,掛在屋簷下飼養。

台南市青山國小退休校長廖螺汾指出,早年家庭訪問,家戶都掛著蜂櫥養野蜂,但隨著農藥過度使用、環境和氣候的改變,加上老一輩逐漸凋零,這項養野蜂的技術逐漸消失,想吃到純正野蜜的機會也愈來愈少。

生態調查工作者莊孟憲說,祖先留下許多智慧若能善加利用,結合友善農漁法,農漁村會更有特色,也讓人與自然能永續互惠。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