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咫尺可得的科技思索

聯合報寫作教室/咫尺可得的科技思索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呂倩如╱撰寫

對著鏡頭自拍、修圖、上傳,是時下常見的拍照模式。科技產物,以使用者的身分觀之,我們早已將其融入生活大小處;與學生連結,學校常是關切科技知識的傳遞、教導技能的學習與產出,但是在人手一機之今日,大部分孩子是更先成為接收科技產物的一方,對應至教育力推的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其實生活中有著許多鮮活例子可思考。

既然自拍風行,我嘗試引領學生關注整形濾鏡的新聞。這對於滑世代應不難理解,顧名思義,可推測其為具有整形效果的濾鏡,但也有人看字面還無法充分想像。這時,先做一個類比:知道拍照的美顏功能吧?學生立刻點頭如搗蒜。再順勢介紹,整形濾鏡便是美顏功能的極致化,甚至讓五官型態都改造得耳目一新。如此,先確定題材和我們生活是平易貼近的,接著,為探索每個人對此流行現象的看法,便引導其想想自己,進而觀察他人。

先請同學回想,自身用過美肌、濾鏡功能嗎?使用後的感受如何?此時,常見反應是個個都露出害羞笑容,或者出聲指向班上某人經驗豐富,又或是回應某網紅修很大……。靦腆的笑容背後,代表什麼?是使用過,但不好意思坦承;或者承認有使用者,多是微修美肌效果,不會太誇張。不過問及濾鏡軟體選擇時,學生倒是娓娓數來,可見對這些工具並不陌生。只是,網路上許多「修很大」的照片又從何而來?

接下來,便請剛剛矛頭外指的同學來分享。這裡觀察的「他人」可分為:同學生活中能接觸之人,也包含這個社會環境對整形濾鏡的反應。有人表示修飾恰到好處,賞心悅目;見到照片大修者,有人覺得新奇有趣、亦有不習慣者。同時我們補充IG在2019年底禁用整形濾鏡的新聞,其中贊同、反對聲浪皆具,於此結合了同學意見、報導訊息,整理出正、反面觀點。兩者並列後,再引導思考個人傾向。

客觀釐清事實,是對議題思索的第一步,科技材料我們取之輕易,也可養成習慣,思之自然。至於主張的表達與書寫,且待下一階段來整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