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型像毒蛇 台灣六大衰蛇冤死

外型像毒蛇 台灣六大衰蛇冤死

文╱記者尤聰光、羅紹平

又到蛇類出没季節,各地消防單位近來忙於出動捕蛇。除了國人熟知的鎖鏈蛇、百步蛇等毒蛇外,還有擬龜殼花、紅斑蛇等無毒蛇,因外形酷似毒蛇惹來殺身禍,其中草花蛇近年銳減,被農委會列為第三級保育類動物。

台灣四季氣候不明顯,冬天也可見蛇類活動,尤其進入夏季後蛇類活動更頻繁,台東縣消防局表示,今年1至5月,捕蛇勤務出勤311件,5、6月也有上百件。

認知不足 常見蛇就打

不過,民眾對蛇的種類、生態認知不足,大多數人只知道台灣有鎖鏈蛇、赤尾青竹絲、眼鏡蛇、百步蛇、龜殼花及雨傘節六大毒蛇,加上對蛇處理的方式不正確,看到蛇就是就地正法,一棍打死,以致台灣有「六大衰蛇」也遭殃。

外形相似 無毒也冤死

專門研究蛇類生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蔡添順說,這六大衰蛇都是無毒蛇,包括大頭蛇、擬龜殼花、紅斑蛇、白梅花蛇、青蛇、南蛇,只因它們外型顏色、紋路及體型和六大毒蛇相似,因而冤死。

多數民眾不知蛇類有助生態鏈平衡,打死蛇對生態環境反而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六大衰蛇」看在專家眼裡都是有助環境生態的好蛇,甚至可防止鼠疫擴散。

能除害蟲 防農作破壞

蔡添順表示,蛇類在台灣自然生態鏈上,屬於高端動物,更是除害的有益動物,根據研究,台灣早期田間常見的草花蛇,它就專門吃魚、蛙和鼠類,可防農作被老鼠破壞,但因棲息地破壞及被民眾不明究理殺死,使得草花蛇數量迅速銳減。

蛇類專家杜銘章教授特別提到,無毒蛇中最常見的紅斑蛇(原民稱紅雨傘節),除吃老鼠,也會吃其他毒蛇,能幫人類去除鼠害及讓人免於被毒蛇咬,勘稱蛇界中的「好蛇」,但民眾往往把它誤認為雨傘節把牠打死。

蛇少鼠多 易傳染病毒

蔡添順指出,六大衰蛇中的南蛇或擬龜殼花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是鼠,就生態平衡而言,蛇少了,老鼠族群就會多,老鼠除了啃食甘蔗、玉米等,危害農作,一旦進入人類社群,老鼠身上帶有漢他等多種病毒,就會有機會傳染給人,甚至讓人類爆發鼠疫,人不枉殺蛇,蛇吃老鼠,老鼠族群少了,能維持生態系平衡,還能間接能抑制鼠疫發生。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在5月間公布台灣北部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今年第4例,創5來年同期新高,該新增個案為北部40多歲男性,未被老鼠咬過,或許可視為一種生態「警訊」。

杜銘章表示,除了紅斑蛇,包括臭青公、錦蛇也是吃鼠專家。其實,這些無毒蛇出現在住家附近是非常好的事,比起使用老鼠藥,制衡效果更好,例如中國大陸農家就會抓錦蛇放在住家附近來抑制鼠的數量,成為所謂的家蛇。

從小教育  別只教毒蛇

蔡添順說,國內對於蛇的教育,多半只教導認識毒蛇,很少介紹其他蛇種,加上多數民眾對蛇的認知不正確,以致蛇類枉死;他建議公部門應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宣教,教導民眾正確對蛇的觀念;另,落實學校課外生態教育,從小讓學生認識蛇,甚至接觸蛇,培養對蛇的正向態度。

杜銘章也認為,可從小開始教育,孩童只要摸過蛇,心中對蛇的恐懼就會減少,再教他們蛇類保育觀念,如在住家裡有蛇闖入,可打電話通報農業單位或消防隊,由專人來處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