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系列304—你的善良傷人嗎?

聯合報寫作教室系列304—你的善良傷人嗎?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范凱婷╱撰寫

「我們都想成為善良的人吧?」正當我這樣問寫作課上的學生時,每個人都露出困惑的表情,用眼神告訴我:是啊,師長都是這樣教的。「但你有知道善良可能傷人嗎?」我接著說,教室裡開始躁動起來,善良怎麼可能傷人?

幾年前有幾則關於「待用制度」的新聞,上課前我把新聞摘要後加上「待用制度」的說明,排列成數條100到200字不等的文字訊息,讓同學閱讀後寫下自己對於「待用制度」的看法。當我們聚焦在事件中施捨人與被施捨人的角色關係與心態後,學生才發現「善良傷人」是怎麼一回事。

待用制度是從義大利的小咖啡館開始的,當咖啡館中有人想要分享喜悅時,會付上兩杯咖啡的錢自己拿走一杯,當有人需要咖啡時,不問身份及理由便可以領走咖啡,感受陌生人的善意,同時付錢的人也分享了他的喜悅。在台灣也有店家響應這種「待用」的精神,將陌生人的善心默默傳遞,然而卻在施行不久後產生了兩種極端供需失衡的現象。

我在這時刻意暫停,讓同學想想台灣待用制度下的供需失衡現象有那些可能?其中反應稍快的同學已經意識到,不設領取身份的限制,什麼人都可以領取食物的情況下,店家的免費餐點一定被貪小便宜的人們領光。這樣的事的確發生在屏東一間待用麵館,開幕三個月後被人吃垮、領光。然而另一種供需失衡卻是待用餐點不停的增加,卻沒有領餐的人。「為什麼沒有人領取?」學生問著,我請學生換位思考:若自己是想要領取待用餐的人,有什麼原因阻擋你領取?有同學說領取了待用餐似乎就會被別人用「同情」的眼光對待;也有同學說,若在大家面前領取不正昭告天下我是窮人,我需要被救濟?這確實都是讓人不敢領取待用餐的原因。

這堂課學生們在換位思考後,更能深刻的反覆思辨同一件事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善良的待用制度初心也許只是想要幫助別人,然而從不同人的角度看待用制度時,善良有時反而不小心傷了人。在這層思考後,學生的善良更溫柔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