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佑純
讀報,不僅可以幫學生打開視野,也讓他們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這是台北市百齡高中帶領讀報教育老師的共同心聲。
黃妙姍是百齡高中國中部的閱推老師,她說,國一生通常都不喜歡讀報,每次一拿到報紙時,不是把報紙拿去擦玻璃,就是只看漫畫或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全班不用十分鐘就翻完報紙,但經過兩年的訓練,現在同學不但能安靜讀完報紙,還願意把不愛看的國際新聞看完,並寫出一份有想法的心得報告,「他們不是不愛讀報,只是要找對方法陪著他們讀」。
英文老師劉靜蓉在推動讀報的過程中,看到身處青春叛逆期的國中生,仔細閱讀一篇篇的新聞後,展現出對社會與生命的關心與柔軟,她說,有同學在〈特教兒生命鎮〉一文中想起患有身心障礙的哥哥,是如何的被不公平對待,也有同學在〈戰火下的敘利亞兒童〉一文中體會到能上學的幸福。
雖然帶領讀報的成果會讓老師感動,但是如何每周備課,卻讓老師傷透腦筋,還好百齡高中有一群熱情的老師,不但每周會找時間討論教案,而且還大方、不藏私分享教學心得,很多很棒的備課內容,就在這種團隊式、滾動式的討論中誕生。
以543期〈117公分跑接力〉這篇文章為例,原本老師們只針對報紙內容來備課,沒想到地理老師張淑華與大家分享侏儒女孩Sinead Burke在TED上的演講影片,黃妙姍覺得不錯,於是在課堂上播放影片,並與學生討論「現在的無障礙設施,是否真的適合所有的身心障礙者?」不少同學直言,「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但在討論中,黃妙姍發現他們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立場審視無障礙設施的存在,「他們很棒,學會不要只用一種方法看世界」。
身為閱推老師,黃妙姍每周看完《好讀》後,也會主動拿著報紙向各科老師推薦,如,她會拿〈最小恐龍〉給自然科老師、〈認識難民〉給地理科老師,也會幫英文科老師留意英文或是國際性新聞,〈樹木在悲鳴〉一刊登,地理、國文老師都搶著要,「不是所有老師會閱讀《好讀》,但通常我拿新聞給他們參考時,他們都很開心,而且還會跟我分享拿來當教材的『使用心得』」。
「《好讀》內容多元且深入,拿來當作延伸教材,份量、深度剛剛好!」黃妙姍以「東京奧運停辦」為例,當時媒體會從不同角度報導,雖然內容多,但老師相對得花很多時間整理,雖然《好讀》只有做兩版,但是內容講述清楚、立場中立,老師只需要拿著報紙來上課,根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備課。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