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修復人才荒 頂大生為古文物延畢
鹿港龍山寺修復引發爭議,驚動前文化部長李永得到場勘查。圖/本報資料照片

古蹟修復人才荒 頂大生為古文物延畢

【文╱記者陳宛茜】

近年陸續發生鹿港龍山寺、台南火車站等國定古蹟「修壞」憾事,反映台灣文資修復爆量,修復人才斷層的困境;業界認為,傳統匠師養成時間長、薪資不合理、政策不穩定等因素,難吸引年輕人投入。隨傳統工匠凋零、師徒制消失,工匠養成難與技職、建築教育結合,台灣近年高喊的「文資立國」,恐淪為宣傳口號。

台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數量已超過2790處,近15年平均每年約增100處。文化部文資局統計,尚待修復的數量超過1123處,近6年每年能完成修復者僅約120件;政府每年投入的修復工程經費逐年成長,去年逾60億,足見文化資產修復產業快速成長,更浮現對專業修復人才的迫切需求。

去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符合古蹟修復資格的傳統匠師為907人,年齡層在50歲以下僅24%,實際從事古蹟修復比例只1/4,且台灣僅有兩所大學有古蹟專業科系。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特聘教授邱上嘉指出,台灣建築教育採西式教育,難與傳統匠師制接軌;即使是相關古蹟科系,培養的人才也以調查研究為主,要求培養第一線修復人才,簡直「緣木求魚」。

古蹟修復「有市場」,傳統工匠薪資仍無法提升,看在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古蹟學者李乾朗眼中,年輕一代不喜歡進工地,「寧可去當便利商店店員吹冷氣」。他日前才去拜訪一間台東古廟,工地主任大吐苦水,感嘆年輕人「聲音大一點就跑了」。

古蹟修復需要的技術複雜,傳統匠師須通過文化部審查,才能進工地施作,養成教育高過一般工匠;古蹟修復工程仍採營造廠招標制,營造廠給傳統工匠的薪資未必高過一般工匠,薪資結構不合理。

文化部去年訂定「古蹟修復傳統匠師整體薪資參考基準」,每日至少應達3922元,協助訂定此標準的邱上嘉就說,此薪資經過縝密計算、高於一般公共工程的工匠;設定「最低工資」後,第一線傳統匠師受重視、有使命感,年輕人才能感到未來有保障。不過邱上嘉仍感嘆,台灣技職教育有「全國技能競賽」給予技職人榮耀感,卻無文資修復相關競賽,文資局或可自行籌辦傳統匠師競技擂台。

文資局表示,已進行「文資法」修法,建立傳統匠師的分級制度與專業證照檢定及發證,去年起在全國古蹟日表揚12位傳統匠師,希望吸引年輕人投入文化資產修復產業。

台師大文保中心專為受損畫作或各式文物進行健檢診斷-與保存維護,以恢復原作風采。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師大文保中心專為受損畫作或各式文物進行健檢診斷-與保存維護,以恢復原作風采。圖/本報資料照片

【文 ╱記者趙宥寧】

文化資產局近年鼓勵大學開設文物保存修復學程,尋找「半路出家」的修復師。台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專為受損畫作或文物進行保存維護,肩負培育新生代修復人才的使命,吸引中文系、地理系學生跨域選修;也有台師大體育系學生因不捨祖先遺留的物品持續衰敗,主動修習文資學程、延畢1年,就只為了「修好它們」。

台師大文保中心下設文物保存修復組碩士、博士班,兩年前向台大、台科大、台師大等大學部學生招手。文保中心主任張元鳳表示,國內文資修復學程多開在碩士班,許多人入學後才發現與想像不同,發現自己無法勝任喜歡的工作時,挫折感很大,學程就可讓大學生試探,提早接觸。

長期練習龍舟、今年6月甫自台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畢業,就成為文物保存修復碩士新鮮人的紀采彤說,當她看著祖先的老文物時,感到格外平靜,但隨物品逐漸損壞,「我不禁思考,能修好它們不知該有多好,卻不知從何開始」。談起從拿龍舟槳,改持修復畫筆的起心動念,語氣間仍充滿不捨與期待。

紀采彤說,祖先留下的紅眠床、搖籃、畫像或照片,陪著她長大,雖然一直想修復老文物,卻苦無機會與方向,直到大四時發現台師大文保學程正在招生,雖然得修兩年課程,但她不惜延畢1年,就是想親手修好那些對家族意義重大的老文物。

台師大文保中心吸引不少學生跨域選修,成為替畫作或古物進行修復的修復師。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師大文保中心吸引不少學生跨域選修,成為替畫作或古物進行修復的修復師。圖/本報資料照片

李玟萱畢業於台大中文系,大學曾赴文保中心修學程,成為第一屆文保所碩士生,為掌握畫家用哪些顏料,常要「科學辦案」,她笑談自己高中讀理組,將文物做科學分析相當有趣,可知畫作中「小祕密」。

張元鳳表示,美國將文資課程視為「國家事業」,不僅學生就讀相關科系免學費,也能享有「有薪」實習,就業也有保障。社會、企業財團也重視文物保存,長年推動獎助學金,吸引優秀學生放心投入文資修復,台灣的文資修復人才培育更需全民努力。

【2023-08-28/聯合報/R04.05版/好讀周報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