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腦算算鍋/折扣藏玄機

補腦算算鍋/折扣藏玄機

文╱洪介興

●兩個前提╱商品價格 不等於價值 件數越多 價值會越低

當你逛街時,看到感興趣的商品,這時店員靠過來說:「這件商品今天正好在特價,買越多越便宜喔!」標示上寫著「兩件85折、三件8折、四件75折」,身為一個理性的數學人,該如何思考?

在深入討論之前,必須先掌握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一,商品的價格不等於價值。價格是市場或買賣雙方所制訂的交易規則,價值則是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對同樣一件商品,不同消費者認定的價值也各不相同,當消費者認定的商品價值高於價格時,消費者就可買下該商品而得利。假如有一雙皮鞋的價格是2000元,這雙鞋對我而言舒適度佳、外觀也滿意,且我恰好欠缺正式場合的鞋子,因此對我而言它有3000元的價值,購入這雙鞋是一樁有利的交易。

第二,絕大多數的時候,對同一個消費者而言,相同商品中的第一件價值最高,第二件次之,件數越多,價值越低,甚至有可能變成負的價值。以剛才買鞋為例,假如我非必要時不常穿皮鞋,買了第二雙皮鞋也穿不到幾次,那麼對我而言第二雙皮鞋可能就只有幾百元的價值,2000元的價格太高了,因此我不可能買第二雙;至於第三雙皮鞋,買了不但很可能永遠不會穿,還得為它騰出一個收納空間,因此對我而言第三雙皮鞋的價值就是負的。

●考考你╱件數不同 折扣不同 要買幾個 才最有利

回到一開始所提的「兩件85折、三件8折、四件75折」的例子,為簡化討論,我們不妨假定此商品的原價格是100元。

現在請你試著想想看,假如這個商品對你而言的價值是:第一個115元、第二個100元、第三個85元、第四個70元、第五個以後都不到60元,那麼你應該買幾個最為有利呢?

第一個商品價值115元,比原價格100元還大;第二個商品價值100元,比85折的價格還大:第三個商品價值85元,比8折後的價格80元還大,所以前三個都應該購入;但第四個的價值70元低於75折的價格75元,則不應購入,所以應該買3個。

如果會這樣想,表示你對價值和價格的理解很正確,只不過對價格的分析不夠透澈;由於商品的價值需要逐個分析,所以價格也應該逐個分析。

買兩件打85折,所以兩件共要170元,只比一件的價錢多出70元,因此第二件的價格應該視為70元,相當於第二件是打7折;根據同樣的道理,可計算出第三件的價格是70元,相當於7折;而第四件的價格是60元,相當於6折。由於每一件的價格都低於它所能帶來的價值,所以在這個例子中應該要買4件商品最為有利。

前面的例子中,當我們面臨最適數量問題時,可以只針對每追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成本和效益進行比較,從而做出最佳決策,這樣的分析方式叫做邊際分析法;而追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成本叫做邊際成本,追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效益叫做邊際效益。


●看例外╱成本>效益 不該買? 算盤撥一撥 還是能買

在某些狀況,邊際分析法還是有失靈的時候。

某家知名連鎖超商曾推出指定商品兩件79折、三件75折的優惠活動,我們一樣假設你相中的商品原價是100元,且對你而言該商品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的價值分別是90元、75元、60元,我們把成本效益進行邊際分析如下:


根據邊際分析法,連第一個商品都不應該買;但仔細一看,卻發現買第二個商品是有利的,但總不可能跳過第一個商品,只買第二個商品,所以現在反而變成要把前兩個商品打包在一起看:前兩個商品對你而言有165元的總效益,而總成本只有158元,因此應該購買前兩個商品。至於第三件商品,回到邊際分析法可以看出不應該購入。

●看精神╱重複之處不須比較 針對差異分析即可

際分析法的精神是重複之處不須再比較,只要針對差異處分析即可,這樣的思維模式不只可以用在要不要增加一單位的考量,也可以用在兩方案的優劣比較,接下來以某電信公司的4G手機資費表為例。

如果要從以上兩種資費中擇一,分析關鍵就是把兩方案的差異處列出來。假如我對於手機通話的需求較低,但市話每個月通常會撥出超過60分鐘,那麼799元的方案對我而言,就是市話多15分鐘免費,和4G網路多4GB的好處。市話免費15分鐘相當於90元的價值,但若考量到不是每個月都會用到60分鐘,估成70元左右的價值可能更為合理。最後就看多4GB的4G網路對我而言有多少價值了,認為它有超過130元的價值才適合用799元的資費方案。

●想清楚╱滿千送200 非打8折 再次消費 價值更低

接下來介紹一個我認為最精密的優惠騙局,那就是滿額送優惠券的方式,假如有家餐廳推出消費滿千元送200元優惠券的活動,很多人會直覺地認為這相當於8折的優惠,但這完全是錯覺。

首先,消費1000元後贈送200元就不是8折,因為這200元並非直接折扣,而是附加贈送的,所以折扣計算應該用實際支出1000元,除以帳面價值1200元,約為83折。其次,滿額送的優惠券通常都要到下次消費才能使用,算下來折扣就更少了。再者,首次的消費額不可能剛好是1000元,一定會稍微超過。最後,消費者原本可能不會想在短時間內再度消費,但卻被優惠券逼著回頭再次消費,這些都是對消費者不利的條件。

假如第一次消費額是1100元,第二次消費額是900元,折抵200元,總共花費1800元,得到帳面價值2000元的餐飲,實際算下來只有9折。此外,還要接連消費2次才能得到這個9折的優惠,對於多數的消費者而言,第二次消費時比較沒有新鮮感,該次消費帶來的價值也就降低了。這樣分析下來,就會發現除非原本就是這家店的常客,否則這個優惠對消費者而言未必有利。

●告訴你╱了解需求克制物欲 才是聰明消費者

進行了許多關於消費抉擇的討論,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消費者對於自身需求的了解,哪些商品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商品只是你想要的?一件商品對你而言真正的價值有多少?或者你只是被流行趨勢和促銷手法沖昏了頭?

克制非必要的物欲,了解自身的需求,再加上理性的分析,才不會被眼花撩亂的優惠活動牽著鼻子走,真正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


作者為教育部適性教學計畫「數學建築活動」教案設計人,任教北市石牌國中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