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發光句的寫作

聯合報寫作教室/發光句的寫作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吳俊霖老師╱撰寫

一篇文章,不用每一句都鏤金錯彩,有時刻畫太過,則顯矯揉與造作,乍讀之下辭句雖能眩人眼目,但詳讀後則文句美雖美矣,但內容空洞浮泛,不免令人有七寶樓台之感。是故,有時文章中只要在關鍵段落(尤其是首尾兩段)有幾句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光句」,使之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為該篇作品加分。然而,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區別文學語言和自然語言的差異。

文學語言是自然語言變形,兩者最大的差異之處,即在於該文句是否能夠在閱讀過程中起到歧義、生動的美感效果,而細部上的差異,則如「秋風吹過池塘」和「秋風在池面上拂起粼粼的綠波」兩句。前者較為通俗、鬆散、直接、簡略、口語,後者則較典雅、完整、細膩、精準、生動,兩者除了在動詞的挑選上有所差異外,對於動作之細節及其影響的描述和主詞、受詞的修飾詞上亦有詳略的差別。

在實際的操作法上,我們可以試著把句子中的抽象概念或單調敘事句替換成具體語詞,讓句子產生「轉化」的效果。例如將「我不想說話」中的「不想」用「閉目雕刻」替換,將「不想說話」用「自己的沉默」替換,改造成「我閉目雕刻自己的沉默」,如此一來便比原先的句子更具形象,也更具有文學性。這一方面考驗著同學們對於同義詞詞庫量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亦考驗著形象化聯想的能力。

同學在練習時,不妨試著用「具體行為」(閉目雕刻) 代替簡單的動詞(不想)或形容詞,例如「窗外好吵」一句為口語自然句,若要將其改造成文學語言的句子,可將「好吵」二字進行加工,將句子結構分成①聲音來源。②傳遞過程。③「覺得吵」的形象化形容等三個部分。將三者組構之後,便可得出:「窗外喧雜的卸貨聲、談話聲、叱罵聲,擦過窗片上的雕花,擊中我的耳膜,使我感到有些厭煩。」這般充滿細節且生動的文學性句子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