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給魚吃不如教釣魚

聯合報寫作教室/給魚吃不如教釣魚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王一亘╱撰寫

新課綱上路以來的作文題目五花八門,如減糖運動、開設一間店、青銀共居等,這也顯現出考題方向開始著重「問題意識」,這點跟新課綱希冀帶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訴求不謀而合。

一日課間,我和學生談論「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句俗諺。我曾遇過一位即將退休的婦女,無法適應職場全面轉換成電腦作業。因而反覆求助於身邊的同事、親人。幾年下來,她身邊的人幾乎因反覆被叨擾,而不再肯提供協助。這位婦女也逐漸不被同事們忍耐,只能灰頭土臉的退休。

我們先分組討論問題核心,其中一組率先提出:「許多科技文明是建立在人的惰性之上,求速成、求結果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有組別認為:「社會中很多人只在乎結果,忽視過程。」因此本題的核心在於,求知者應先習得方法和觀念,真正有益的結果則在於體現的每一步當中。

討論時,有位學生舉手發言:「以前班上也有這樣的人,每次他問我數學,根本就不想知道推導過程,只想要我幫他把公式寫好,讓他套公式照抄答案。」那麼,我們換位思考,為何許多人會直接提供結果,而非一步步耐心教授取得結果的方法呢?這裡我們思考的是不同角色的「人性」層面。例如:常聽的「公主病」、「媽寶」這類反義詞,背後是否有一份足以支持他們懶惰的力量呢?很多時候「給予者」,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自己做完更快速,所以多數人選擇直接給魚吃的「快捷鍵」。這同樣也是一種敷衍了事的心態。接受者在離開可依賴的對象後,因為沒有獨立面對事情的能力,往往一事無成。

因此,回到問題意識本身,歸納本題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

方法與觀念是給予者的優先選擇。

對雙方來講,給予者或接受者都是根源於人的惰性或草草了事的心態。

綜上所述,本文的大綱基本成型。於我而言,這樣的課堂討論也是一種「教學生釣魚」的體現。在思考中,將各組不同的看法融合與拆解,也是我們在訓練學生思辨的重中之重。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