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SmartReading 量身打造閱讀老師

台師大SmartReading 量身打造閱讀老師

文╱羅佑純

根據統計,2018年兩岸出版了25.17億冊讀物,其中2.3億冊是兒少讀物,若以每本書1萬本印量計算,當年至少出版2.3萬種兒少讀物,如何在這片茫茫書海中找到適合的書?師範大學副校長宋曜廷說:「交給SmartReading就沒問題了!」

智慧學習平台 推薦書單

宋曜廷提到的「SmartReading」是提供「閱讀能力診斷與適性圖書推薦」的智慧學習平台,參與者要先接受「中文適性閱讀能力診斷(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Chinese Competence,簡稱DACC)」,讓系統判斷參與者的中文閱讀程度,再從「文本可讀性指標自動化分析系統(Chinese Readability Index Explorer,簡稱CRIE)」中,依參與者程度推薦書單,參與者閱後必須寫摘要,讓系統確認是否讀懂、讀通。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學習後,參與者可再透過DACC,測試閱讀能力是否進步。

收錄6萬本書 13億詞庫

這套系統是10年前由宋曜廷和台師大團隊設計,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其中的教育理念,是依據受試者的閱讀能力、偏好、速度,推薦適合的教材,鼓勵深度閱讀,理解與反思文本,找出可持續的閱讀動機,進而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CRIE經過十年發展,收錄兩岸6萬紙本書及聯合報讀書吧、凌網、北大書庫、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等電子書,不僅建立13億的詞庫,給予難度分級;DACC也進化到只需20至30分鐘,就能得知受測者在「字詞辨識、表層文意理解、文意統整、推論理解、分析評鑑」等整體閱讀能力。

追蹤閱讀進度  還有評量

當CRIE列出推薦書單後,系統還會貼心的連結到各縣市圖書館系統,參與者可立即線上借書,並排定閱讀計畫,系統也會追蹤閱讀計畫是否執行,以及閱讀後的評量,記錄每本書的讀通率,完成專屬的「閱讀歷程書單」。

宋曜廷指出,現在社交媒體當道,最常見的閱讀經驗,不是「輕文字」就是「閱讀不反思」,且年齡越大越不喜歡閱讀,因此他帶領台師大華語文科技研究中心團隊主辦「SmartReading科普閱讀力大賽」,針對國小3年級到國中8年級同學,每周累積「閱讀五力分數」──規劃力、執行力、博學力、精進力、成長力,並透過系統的分級閱讀、適性閱讀、即時回饋、歷程紀錄等方式,鼓勵養成閱讀習慣,有助養成自律自主的閱讀強者。

「SmartReading科普閱讀力大賽」是個耐力賽,活動期半年,全台逾千學生參賽,系統記錄他們4個月來的閱讀歷程,但有許多系統記錄不到,因閱讀而產生的改變,也在比賽同時悄悄發生。

在閱讀賽拿到國小三年級組第一名的新北市信義國小學生謝宛玲,每天上線閱讀2至3本書,即使期中考期間,她仍堅持每天看一本書,第二次參加活動的她說,去年寫心得時要拜託大人潤飾文字,但今年已經可以自已寫摘要。同校的陳育汝今年也是第二次參加,她說閱讀會學到更多語詞,雖然這次拿第三名,但她每天在家裡看書的模樣,竟也影響弟弟想一起看書。

就讀北市東山中學7年級的吳天弘從小愛看書,即使功課壓力大,他仍保持每周一本的進度,他表示,現在變得比較會抓重點,媽媽則認為他的定性進步了,更能耐心閱讀。吳天弘喜歡在網路上預約借書,再請爸爸去圖書館拿書,他還會與媽媽分享內容,本來媽媽認為「科普書很無聊」,但因天弘講得生動、有趣,連媽媽都被影響。

新北市靜心中學國小部5年級廖于霆也是愛書一族,即使課業重、社團忙,他仍自我規定每晚9至10時是「閱讀時間」,他會上網預約科普類書籍,但外婆幫他拿書時總會多借其他類書籍。班導蘇瑋婷說,廖于霆一年至少寫40至50本書的讀書心得,從批改讀書心得發現,他閱讀不挑食,中英文都有,每本書都真的讀懂讀通,長期訓練下,他理解能力也比同學好。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