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害怕失敗嗎(上)?

台灣學生害怕失敗嗎(上)?

賴以威(數感實驗室)

最近公布的PISA結果,大家多注意於閱讀、數學、科學的成績表現。可其實PISA調查的範圍廣泛,還包括各種學習態度、心態等等。我們研讀報告時,發現有一件特別值得注意的事情:PISA有一組問卷是關於「失敗」,3個問題分別是:

1. 當我失敗時,我會擔心他人對我的看法

2. 當我失敗時,我害怕我沒有足夠的才能

3. 當我失敗時,會讓我懷疑對未來的計畫

3組問題,2種性別共6種組合中,除了女同學的第3個問題,其它5題台灣學生同意的比例都最高。

此外,每個國家對失敗引發的不同後果,則有不同程度的在意。

好比說,同樣都是害怕失敗指數偏高的國家,日本對第一個問題「失敗後的他人眼光」非常在意,新加坡則對第三個問題「懷疑自己的未來計畫」有強烈反應。害怕指數較低的中國(北上江浙),對他人眼光也很在意,但較不會連結到天份與未來。至於德國就,不太會因為失敗有甚麼特別的反應。

從這個數據中我們可以知道,成績當然重要,可教育過程中,還有其它不亞於成績的重要面向,例如對學科的興趣、自信、學習心態。不害怕失敗,是我們都同意一項美好且希望賦予小孩的特質。英國數學家李特爾伍德(John Littlewood)曾說過「去做難題,你或許無法解出來,但你會證明出一些別的。」

正面迎接困難或許會失敗,但那個過程絕對是學習的最佳時機。事實上,相對於出社會後每次失敗都得付出巨大代價,學校更應該是一個鼓勵學生挑戰困難,包容失敗的場所。這樣心態的扭轉遠比下次考試進步10分要更難、更花時間心力,但為人父母或

師表,不是也都同意,正確的心態遠比一時的成績要來得更重要嗎?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教育版「閱讀數學」專欄,更多好文請上「數感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