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與己例的對話

引文與己例的對話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何政輝撰寫

我們不難發現,第一題的題目已經協助學生做客觀的分析者。所以在較多寫作篇幅的第二題,就無須花太多筆墨寫分析的脈絡。(不少同學會在第二題的答題,又重複第一題的答題內容。)

在文章結構的安排上,同學常會困擾「誰先寫」的問題。對於國寫情意題掌握比較沒把握的同學常會按步就班的先寫引文的分析,後半在寫自己的例子,然後,末段做整合的敘述。但寫完時,常發現楊牧是楊牧,我是我,文章有很明顯的斷裂感,當然在視角的書寫上,前者是客觀分析,後者是主觀情感抒發。

最主要的關鍵點,是沒有將引文例子要帶出的情感哲思成為文章的立意主軸,以為要寫自己經驗時,要另起爐灶方能跟引文對話。

以108年〈溫暖的心〉說明,會更加明瞭。引文以陶潛對於人子、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善意為例,「溫暖的心」在詮釋上直指「體貼的心意」。第二題要書寫者分享經驗與體會,很多同學可能就據此單單寫了己例。兩段引文已經指向出一個共同質素,建議以尋找「體貼」的事例成為文章的立意,進一步,再從體貼延伸心意的出發點,或引文中作者看見阿啟伯的偷竊與外公遮掩其心境的轉換,從中說出體貼的多重體會,或自己被體貼後的感受。但別忘了,論述仍在看重體會的深刻性,引文與自身經驗的都是補充說明。

還要再提醒的是,在比例的分配上,「我的感受」既是主軸,所以在客觀分析後的感受延伸與輻射是最多篇幅,己例的敘述也切記簡要敘述,情節的挑選要有重點,但字數上不宜過多,不然將會成為一篇缺乏感性哲思的記敘文。

嚴格來說,情意題寫作的視角無需糾結,縱觀兩年題目,第一題已經都已完成客觀分析。寫作者在下筆前,將其分析意涵成為文章的論述主軸,以我思我想為出發點,無論是引文或己例都視為補充或加深層次說明的例子。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