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遊記》學暗諷法

從《西遊記》學暗諷法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吳子呈/撰寫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書中描述唐僧一行人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

書中刻畫的人物鮮明活潑,故事引人入勝,且處處留有暗諷的巧思。

《西遊記》作者普遍認為是吳承恩,吳承恩生於明朝,一生經歷過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五個朝代,和其他朝代相同,明朝中後期也遇上君王沉迷長生不老術,將國政大權交由奸臣打理,導致朝廷烏煙瘴氣。

文學作為反映作者對於時代背景的載體,《西遊記》雖為神魔小說,但實際上含有許多反諷時事的巧思,吳承恩非常厭惡官場上的阿諛奉承,以及不著邊際的官場話,因此吳承恩透過小說人物的互動反諷了這一場景:

太師道:「大丈夫遇時不可錯過,似此招贅之事,天下雖有;托國之富,世上實稀。」……八戒在旁掬著碓挺嘴叫道:「太師,你去上復國王:我師父乃久修得道的羅漢,決不愛你托國之富,也不愛你傾國之容,快些兒倒換關文,打發他往西去,留我在此招贅,如何?」

此段為太師要唐僧留下招贅,而豬八戒一段話說得冠冕堂皇,最後話鋒一轉「留我在此招贅」其本意究竟是為了自己。作者透過豬八戒原本貪婪好色、貪生怕死的形象來說出此話,除了讓人物言行舉止一致外,也讓讀者聯想到官場那些腐敗的事情。

在取經的過程,唐僧時常被妖怪抓走,豬八戒第一時間只會喊著「快找大師兄」,孫悟空往往成為旅途中排除困難的存在;相比豬八戒時常說些討人歡喜的言語,孫悟空更習慣用實際行動解決問題。

如在三打白骨精的情節中,白骨精幻化成不同形象誘惑唐僧一行人,但擁有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一眼便認出眼前乃妖怪幻化而成,為保護眾人,孫悟空拿出金箍棒驅趕對方。然而此舉卻遭到唐僧譴責,八戒甚至在一旁煽風點火說孫悟空本性難移,唐僧聽聞後,一氣之下將孫悟空趕離身旁。

此段諷刺君王只聽信身旁奸臣的甜言蜜語,卻時常懲處盡忠職守的官員,作者透過唐僧師徒三人的互動,來暗諷當時朝廷的現況。

同學們可以多學習此類技巧,融入作文當中,增加作文的深度和廣度。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