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莎草紙到電子紙 工具日新月異
古埃及《亡靈書》以文字及圖像敘說亡靈的去處,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公元前1275年莎草紙藏本最為有名。圖/維基百科

從莎草紙到電子紙 工具日新月異

【文╱林志鴻】

●沒有文字的時代 訊息靠口耳相傳

如果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記下來不能忘記,你會用什麼「載體」來記憶呢?當然可以直接用大腦記下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大腦記的內容可靠程度會大打折扣。太複雜的內容,現在則可以用紙筆或手機來幫忙。無論用什麼載體,總要寫上文字、畫上簡圖或加入聲音、影像等。記下來之後呢?要留給以後的自己?還是其他人?或是在時間的某一點「傳」下來,留到未來的時間「承」接這段訊息?就像時空膠囊一樣,把重要的訊息放進膠囊裡,抵抗歲月的侵蝕。

訊息的傳承很重要。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形成聚落的人口不多,活動範圍也比較小,口耳相傳即可解決傳承問題。最迷人的口耳相傳作品是荷馬史詩,據說荷馬是位眼盲的吟遊詩人,這部偉大的作品是他口耳相傳留下來的作品,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荷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傳說中虛構的人物。關於荷馬史詩,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經過幾世紀口頭流傳詩作的結晶。

●龜殼玉石 都能記載文字 羊皮竹簡 價高使用不便

隨著人口逐漸增加,口耳相傳難免以訛傳訛,造成錯誤。人類活動空間變大,流傳的時間變長,傳承的內容變多,只靠口耳相傳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接著文字出現,經過漫長的演化,逐漸展現出能經得起時空摧殘的潛力。有了文字之後的歷史,就稱為信史。從博物館裡可以看到,人類利用各式各樣的東西來當作文字的載體,像是龜殼、陶瓷、金屬、玉石……不一而足,其中最大宗的應該是書畫。以脆弱的紙張當作載體,需要有心人收藏,細心呵護,還要有點運氣,才能躲過戰火的災禍,傳承千年以上。

在紙還沒發明前,古巴比倫人用泥板書寫,古埃及人用莎草紙書寫,古印度人用貝葉(一種棕櫚科植物的葉子)書寫,古歐洲人用羊皮書寫,古中國人用竹簡或木簡書寫。這些書寫材料不是使用不便,就是所費不貲。

金屬也是文字的載體,圖為西周晚期的頌鼎。圖/故宮
金屬也是文字的載體,圖為西周晚期的頌鼎。圖/故宮
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人-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圖/britannica
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人-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圖/britannica

●蔡倫造紙 使用廉價材料 成本大降 促成紙張普及

紙張真是了不起的發明,質地輕薄、吸水性佳、有一定堅韌程度來抵抗磨損。

據《後漢書‧宦者列傳》所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以竹簡當成書寫載體,很笨重,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於是蔡倫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材料造紙,大幅降低造紙的成本,促成紙張普及的契機。漢和帝元興元年(西元105年),蔡倫向皇帝報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向各地推廣改進後的造紙技術。漢安帝元初元年(西元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西元8世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開始西傳。唐玄宗天寶10年(西元751年),中國和大食(阿拉伯帝國)在怛羅斯(今哈薩克、吉爾吉斯境內)打了一仗,中國戰敗,許多官兵被俘虜到大食,這些被俘官兵中有不少造紙工人,於是造紙術便傳到大食。西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設立紙廠(從8世紀初,西班牙就被阿拉伯人占領),造紙術開始傳入歐洲。這時,距離蔡倫改進造紙術成功,已經有一千年了!

蔡倫的造紙流程
蔡倫的造紙流程

●造紙術傳入歐洲 經改良使用漸廣

阿拉拍人將造紙術傳入歐洲之前,歐洲人是用羊皮卷來記錄歷史。羊皮卷是動物皮製成,製作過程耗時費力,價格很高。當時的文字是由修道院的僧侶把持壟斷,因為沒有印刷術,書籍只能由僧侶手工抄寫,是一字一句謄寫下來的手抄本,每本手抄書都要付出很高的勞力成本,而且物以稀為貴,教會裡的書都很慎重的鎖在櫃子裡,文盲無緣一窺究竟。歐洲人學會造紙術之後,教會應該會對這項發明感興趣才對,可是他們認為這是異教徒的技術,配不上莊嚴的聖經,只有羊皮卷才有資格。

中國紙張的關鍵物質是桑椹樹皮,歐洲沒有桑椹,所以對他們而言,造紙並不容易,他們改用麻和棉的纖維以及亞麻布當造紙原料,放入水裡煮到纖維質分解,再搗碎成紙漿,倒入乾燥盤上,加入動物膠質,預防吸水,並改良墨水,不要寫在紙張上渲染得太厲害,每張紙都要手工製造,品質非常好。

接著是印刷術的進步,古騰堡(一位歐洲的刻板印刷師、發明家)印製的聖經材料,有紙,也有羊皮卷,代表了由舊技術過渡到新技術的過程。不久,隨著教育普及,有閱讀能力的人愈來愈多,工業革命的蒸氣機促進了大量生產的年代,破布原料太少,無法滿足造紙的需求,轉而從木漿來克服原料短缺的問題。這個構想的轉變是來自於黃蜂築的巢。

德國教會聖職人員沙雅各布‧克里斯琴‧沙弗(Jacob Christian Schaffer)成功模仿黃蜂的工作,用不同的木頭做出紙樣,後人再改良其造紙程序,做出一張張的紙張來。隨著時代的進展,各式各樣不同用途的紙張大量出現,不再只是當作文字的載體,也可應用於包裝、容器、清潔用品……。

●電子紙 環保又便於攜帶 若沒電 雲端資料怎傳承

到了現代,閱讀不一定是實體書,承載文字的工具也日新月異,你可能在手機、電腦螢幕上閱讀,也可能利用電子閱讀器看書。我就有一台電子閱讀器,它使用電子紙,比起3C螢幕,較接近紙張閱讀的舒適,對於長時間閱讀的人而言,電子紙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電子紙(e-paper)是一種能夠模仿紙張書寫的電子顯示技術。它是一種低功耗的顯示技術,可長時間顯示內容而不需連接電源。它通常使用黑白色調或灰階顯示,但近年也開始出現彩色電子紙。

電子紙的原理是透過在微粒上施加正負電荷,來控制微粒的顏色。微粒受到正電荷時,會顯示為白色;受到負電荷時,會顯示為黑色。因此,透過對微粒施加不同的電荷,可以顯示出文字和圖像等內容。這種技術耗能極低,只有在顯示內容時消耗電力,使得電子紙成為一種非常環保和便於攜帶的顯示技術。

然後,當載體變成隨身碟或網路上的雲端硬碟,小小記憶體就能容納整座圖書館承載的內容,大家相繼把重要資料備份到雲端,手機甚至預設自動備份重要資料到雲端。生活在現代,傳承的工作變得輕而易舉,但,許多得要有電才行。如果沒有電,雲端上或電腦裡的資料如何傳承呢?說到這裡,焦慮輕輕襲上我心頭……

電子紙是一種低功耗的顯示技術,可長時間顯示內容而不需連接電源。圖/取自網路
電子紙是一種低功耗的顯示技術,可長時間顯示內容而不需連接電源。圖/取自網路

【2023-05-22/聯合報/R06.07版/好讀周報動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