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真新聞

我們需要真新聞

文/管中祥

「關西機場事件」引發熱議,不但媒體、民眾究責駐日代表,也有人懷疑「假新聞」就是殺死外交官的凶手。不只台灣,「假新聞」也深深影響美國的選舉與內政,而在歐洲,「假新聞」更讓左右兩派吵得不可開交,有媒體就認為「假新聞」比軍事武器擁有更強大的力量。

社群媒體普及、有心人士操控、媒體疏於把關,「假新聞」成了全球頭痛的問題,各國政府及民間團體無不想盡辦法扼止這股傷害民主及社會互信的歪風。

「假新聞」之所以引起爭議,甚至社會動盪,是因為社會對「新聞」有基本的期待,而「新聞」也在當代社會有著重要的角色與功能,在「假新聞」泛濫的年代,新聞回歸本質,更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新聞 傳遞資訊 監督政府

什麼是「新聞」?廣義來說,「新聞」就是資訊,起源雖然已難考究,但,不同時期卻有著不同的面貌。「官報」時期,新聞的目的是在政令宣導,「黨報」階段,新聞就是政黨的喉舌,到了民主時代,新聞除了傳遞資訊,還扮演起監督政府、公共討論的第四權角色。

傳統的新聞學理對新聞的定義較為嚴格,是指新聞機構透過專業程序,報導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件,而所謂的專業程序包括:客觀查證、平衡報導等守門歷程。不過,公民記者興起,產製新聞的不只是機講,還包括個人。

●產製 需要專業程序把關

不論什麼階段,或者是個人還是機構的生產,新聞產製仍需要專業程序把關。「客觀查證」是為探究真相、釐清事實,作為讀者日常生活的判斷、社會運作依循的基礎;「平衡報導」則是要反應社會中的不同意見,讓媒體成為公共論壇,促成公共討論。

●生活 需大量資訊做選擇

我們的生活需要大量的資訊進行日常的判斷與選擇,例如,明天會不會下雨?手搖杯裡有沒有加了不該放的添加物?政治人物到底幹過那些好事壞事?不論是出門、飲食,或是選舉,都需要正確的資訊幫我們進行判斷。而十八歲是不是可以擁有公民權?法律究竟究該不該保障同志婚姻?還是,以「核」是否真的能夠養「綠」?這些和你、我現在及未來有關的大小事,都得先有正確的資訊,我們才能進一步論辯及討論,進而找到社會共識。

●事實 新聞的最基本要求

我們不該活在謊言的世界,也不能在錯誤資訊基礎上作決定,這就是新聞在民主社會與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換句話說,不管新聞類型、定義如何千變萬化,「事實」,仍舊是新聞品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民眾是否願意閱讀、購買資訊的主要原因。

新聞在民主社會的功能及角色當然不只於此,民主,需要制衡權力集團的力量,除了依賴政黨輪替,彼此監督,但別忘了,權力容易使人腐化,不論在朝、在野也可能沆瀸一氣,或是為了私己利益彼此爭鬥。

也因此,新聞媒體除了提供必要的公共資訊,踼爆政治人物的貪贓枉法、狗屁倒灶的行徑,還必須檢視政策,為人民揭露資訊、看緊荷包,作為未來政治選擇的基礎,也需要反應民意,和人民一起監督有權力的人。

「假新聞」的時代我們更需要識讀媒體的能力,也需要真正的新聞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把關。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4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