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高中 遊戲中認識當地史

桃園大溪高中 遊戲中認識當地史

文╱林雅儀

●在地人說╱老區的路各有定位 外地老師比爸媽懂

說起大溪印象,多數人總不脫豆干、陀螺、老街。其實這座沿大漢溪畔發展的小城,曾是淡水河流域最內陸的河港,把樟腦、茶葉、木器跟煤礦運往遠方,替大溪人賺進可觀的財富。

「小時候聽過爸媽講大溪故事,都沒有老師講得深。」大溪高中高三學生李冠旻是在地人,原本以為「自己很懂」,上了大溪學才知道原來家鄉有這麼多故事。他說,很意外原來大溪老城區的每條路都有定位,有的專賣生活用品,有的專營木藝行,現在這些巷弄多成一般民宅,被日常感覆蓋,「活得不夠久真的不了解這些背景」,他感嘆老師比我們還像在地人。

●社頭人說╱社頭遶境 百年歷史 大溪特色 值得介紹

大溪人拜開漳聖王跟關聖帝君,農曆6月24日關公生是「大溪大喜」,被視為大溪第二個春節,在外求學工作者都會想辦法返鄉同慶。因關公生而起的「社頭遶境」文化,2016年迎來一百周年,已成為名聞國際的特色活動。

高三學生許修源還沒上小學就加入社頭「新勝社」,剛開始是打鼓,後來參加飛龍團,曾到日本演出。他說,原本就愛人文藝術類題材,大溪學課程很合他胃口。課程動靜兼具,把同學帶到大溪實察,是認識大溪很好的做法。若由他來講大溪學,他想把社頭文化發揚光大,告訴大家社頭跟陣頭的差異,再安排同學體驗社頭。

●過來人說╱看到不同的大溪 認識在地好方法

高三學生沈德宇跟周易霆來自龍潭跟八德。周易霆說,大溪老街多給人美食印象,聽完耆老介紹街屋跟牌樓文化後,才知道這些巴洛克建築上頭的奇珍異獸、花草絨飾象徵屋主財力與家世背景,「其實建築才是大溪老街的本體」。沈德宇說,平常坐校車經過大漢溪,只覺得是條乾枯小河,上課後才知道原來大漢溪曾經水位這麼高,深刻體會過去跟現在的地貌完全不同,「課程讓我們了解大溪真正的樣子」。

周易霆認為認識城市不單只有眼前所見,探索背後故事很有趣,他喜歡與人分享的過程。許修源想當導遊,愛玩的他說要把興趣當工作發展。老師透過大溪學教會他「認識在地」的好方法。

沈德宇跟李冠旻都想往理工發展。李冠旻說,闖關遊戲對認識大溪的幫助很大,「不知道歷史很難著手」。遊戲設計過程經過假設跟修正,教會他要從玩家的角度試玩,推敲他們的思考模式,讓遊戲合乎邏輯。沈德宇坦言遊戲設計是大溪學最難的功課,要把老師有限的說明發展成完整的計劃,經反覆測試,最終解決問題,這跟自然探究裡做專題的方法如出一轍,是很紮實的思考訓練。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