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真假之間,你的界線?

聯合報寫作教室/真假之間,你的界線?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呂倩如╱撰寫

將照片改造為「照騙」,在網路世界時有所聞,由於技術的推陳出新,讓真實樣貌與虛擬形象有機會落差更甚,整形濾鏡不僅造就此現象,還引起使用者的心理與社會關係相應發酵。知名社群媒體IG關注到負面效應,在2019年底將整形相關的濾鏡功能下架,引來軒然討論。究竟,我們應如何看待整形濾鏡盛行的風氣?IG是否有禁止該功能的必要?

帶領學生思考自我的標準時,我請同學也將「為什麼需要整形濾鏡」納入揣想考量。對此功能持正面看法者,理由多是:整形濾鏡能美化容顏、帶來自信、只是創造樂趣,不應干涉太多;即使IG下架該功能,還有其他修圖軟體也能達到類似效果,喜好者仍會另覓其道。

反對整形濾鏡風氣興盛者,則認為:濾鏡雖好玩,但若有人每張照片都套濾鏡,顯然就已脫離現實,過度沉迷;在社會人際互動中,虛假的修圖反覆在群體之間出現,日久也易使人誤以為真;還有科學研究指出,嚴重的心理影響是造成「身體形象認知障礙」,意即無法認識真實自我,甚至欲整形成修圖後照片中的模樣;社群媒體有責任減少大眾的觀念偏差。

當同學選定自己支持的立場,組織文章,表達觀點時,為求立論穩妥,我建議文中適度納入正反兩方的思考,但根據預設的傾向,強化支持方的材料。而此論證過程要如何轉移重心?以反對整形濾鏡盛行的作品為例,文中先略提濾鏡功能帶來的效益,但中間補上一小段文字:

「誠然,整形濾鏡是時代必然的產物,其優點也甚為吸睛。然而一項立意良善的發明,捲起的浪潮卻未必正向、光明。我認為整形濾鏡帶來的社會風氣有令此工具走上歧途之虞。」

該文緊接著扣住反對的核心,論及主題「不只影響個人,更影響群體」,甚至造成群眾效法的「主流刻板印象」;另外,還能從源頭思考「與其仰賴修圖,不如致力提升自己的內在美與自信」。如此緊湊推論,放大了負面效應,展現了作者的尺度;在真實容顏與虛假修圖之間,個人的主張界線便隨之劃清。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