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台教育旅學 為地方找活路

普台教育旅學 為地方找活路

文╱林雅儀

南投埔里的普台高中,群山環繞,距離台中高鐵站車程50分鐘,都市人看來地處偏遠,不過對普台學生來說,學校的地理位置反而是最好的學習資源。

3年前,普台有系統的發展教育旅學,從學校出發,發展集集、日月潭、車籠埔斷層及葛哈巫部落等結合在地資源的教學路線。

今年暑假,普台高二乙班、庚班,走讀車埕跟集集,進行「概念孵化」的教育旅學。

出發前,學生得先上3小時的行前課程,除預習現地課程觸及的觀念,也反思「自己怎麼看待學習這件事」。旅學當天走訪武昌宮921地震館、明新書院,參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明潭電廠,透過景點踏查,驗證課堂學到的知識。事後,行後課程則鼓勵學生把見聞結合知識興趣,從專業科目的角度找出現地遭遇的發展困境,提出解方。

發想1

從鯨魚聯想椎間盤突出

庚班學生張嘉展想念醫學系,特生中心的鯨魚標本觸發他的好奇心:「同行的老師有椎間盤突出的毛病,為什麼鯨魚整天在海中大幅度擺動尾巴卻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他試著從兩個方向去發展專題研究,一個是浮力或水壓對於椎間盤的影響,另一個是參考鯨魚的身體構造,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椎間盤疾病的輔具。

發想2

火車當行動式觀光工廠

庚班學生羅珮瑄想往建築發展。她發現集集火車就是當地很具特色的觀光資源,便興起「把火車當作歷史載體,把火車設計成行動式觀光工廠」的念頭。羅珮瑄分享在日本搭乘浦島太郎主題火車的經驗,如車門打開會飄出乾冰,模擬浦島太郎打開寶盒的氛圍。反觀集集火車充斥跟在地連結薄弱的吉祥物,實在可惜。

發想3

火車+旅遊 闖關解任務

乙班陳思涵也想「搞火車」。經過老師介紹,才知道原來集集的火車載蔗糖也載建築水壩的工人,她說車埕老街就像台灣其他老街一樣,賣的東西千篇一律,若能把集集旅遊結合火車,包裝成真人RPG,設計任務讓遊客破解,當地觀光發展或能走出新路。

發想4

發行綠能債券的可能性

乙班李鎮宇想念財經,他從明潭電廠得到啟發,想研究綠能建設在台灣有沒有發行債券的可行性。「北歐十年前就有發行債券投入綠能建設的例子,台灣去年才有彰化離岸風電發行債券的首例」,他說,想釐清是法規問題,還是技術限制,讓台灣起步這麼晚。

張嘉展原以為集集之旅很「人文」,去了才發現人文也能用醫學角度切入。李鎮宇則說,公民課談的「產業轉型」概念抽象,讀來無感,到了集集可以深刻體會「觀光業遇到的困境」。

羅珮瑄說,原本集集只讓她聯想到地震,走訪後才知道當地的香蕉特產是日治時進貢天皇的御用品,讓她領悟生活處處有學問。陳思涵指出,跨出去讓她們跟在地有了情感連結、產生好奇,「我們不為課綱而學,而是身為台灣人就該認識在地、了解在地。」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