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何政輝╱撰寫
思維是抽象的,使之「具體化」是思維教學極其重要的環節。
各科老師進入閱讀素養的課程設計,許多既定印象便不得不翻出來重新思考,最常見莫過於「閱讀,不是該國文老師來教,○○科怎還需要帶閱讀?」在教學風向下,數學科也開始被要求帶閱讀,老師頭痛於數學與閱讀之間的教學連結到底是什麼?按過去理解應似乎只有應用題。而接續「閱讀要帶什麼」、「要怎麼帶」等相關問題接連產生。再者,老師常有「學生看不懂、讀不出題目要問什麼」困擾,更別說要帶「數學閱讀」這件事了。
若在「閱讀素養」不等同於「國文科能力」有共識,數學科可將該學科的「邏輯」、「歸納」、「演繹」等強項,訓練學生「閱讀理解」、「邏輯思辨」、「條理陳述」的能力。
試嘗在閱讀課利用好讀周報(503期)上了一堂微型數學課。
題目是:足球場上的兩隊人馬(每隊各11人,再加上裁判1人),出現同一天生日的機率有多大?
這是一個極為生活化的事例,要求高中生用生活化的解釋自己的算式,說給國中生聽。於是甲生開了頭:「一開始,裁判先進場,接著A隊的隊長也進場了。請問, 兩人不是同一天生日的機率有多大? 」乙生說:「不論裁判是哪一天生日,隊長的生日就是364天中的其中一天,所以兩人不同天生日的機率就是364/365。」陳述過程,因為聽者的疑惑,學生不斷修正用詞與理路,調整思考的跳耀,檢視思維的矛盾與漏洞。
學生問我,為何看重的是算式的陳述,而不是答案。這正是其他科無法取代的「數學閱讀力」。算式、圖示都是具象思維的一種方式,計算的精準固然重要,但教學現場長期在時間、進度的壓力下,學生大量反覆練習,心中只問答案對錯,卻忽略數學能帶給學生強大的邏輯思辨的推演能力,甚而進一步能強化「條理陳述」能力。
數學帶出的閱讀力,是理性思維的邏輯力,實在不容忽視。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