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子兵法

魚子兵法

撰文╱許鈺鸚(台師大生命科學系生態演化組教授)

動物遇到競爭者時,會迎戰還是退讓?牠們的行為決策受到許多因子影響,包括先前打鬥的勝負結果。

當我在池塘或湖邊餵鴨子時,經常看到一些鴨子會激動啄咬或推擠其他個體來搶奪食物,另外一些鴨子卻是畏畏縮縮,一受其他鴨子威嚇就讓開。為什麼鴨子在爭奪食物時,有的表現出高攻擊性,有的卻避開與其他個體發生衝突呢?或許你會認為是基因差異讓不同鴨子展現出不同的攻擊性。基因差異確實可能造成攻擊性差異,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子都會影響動物的打鬥行為。

研究證據顯示,有些動物的打鬥決策同時受到自身與對手的打鬥能力影響,稱為「相互評估」(mutual assessment);有些動物只受到自身打鬥能力的影響,稱為「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

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動物學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推測可能與動物的認知能力差異有關。有些科學家認為動物評估自身狀況較易,評估對手則需要用到比較複雜的認知能力,不過此假說還需經嚴謹檢驗。

不同打鬥階段 使用不同策略

動物在打鬥時也可能是在不同的打鬥階段使用不同策略。我的實驗室以一種分佈於北美與中美洲的紅樹林鱂魚(Kryptolebias marmoratus)檢測打鬥策略。實驗結果發現,鱂魚在打鬥初期時使用相互評估;進入互咬階段時可能會遭對方咬傷,最好的策略是專注攻擊對手,不再分心去評估對方的狀況,因此轉變為自我評估。

近期打鬥結果 影響打鬥決策

除了自身與對手的身體狀況之外,其他研究還發現,動物近期打鬥結果是獲勝或落敗,也會影響打鬥決策:曾在打鬥中獲勝的個體攻擊性較高,後續打鬥時再次獲勝的機率也較高,稱為勝者效應,反之則稱為敗者效應。

在昆蟲、甲殼類、魚類、鳥類、哺乳類等動物身上,都曾觀察到這兩種效應。以我的研究為例,隨機使不同鱂魚個體有獲勝、落敗或無打鬥的經驗,結果顯示:獲勝經驗個體與無打鬥經驗個體對打時,比較會主動挑釁、發動攻擊也比較容易獲勝;落敗經驗個體與無打鬥經驗個體對打時,較為被動,受到挑釁時偏向畏縮與逃避,容易主動認輸因而落敗率較高。獲勝經驗個體的高攻擊性與落敗經驗個體的退縮性,在兩者直接互動時更為明顯。

最新打鬥經驗 影響決策最大

野外動物經常遇到競爭者,牠們打鬥後的勝敗果如何影響之後的打鬥決策?只有最新的經驗才有影響力,或所有經驗都有一樣的影響力?還是新舊經驗都有影響力,但其中一項經驗有較高的影響力?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實驗室連續兩天給予不同的紅樹林鱂魚兩個經驗組合(獲勝、落敗或無打鬥經驗),第三天再讓有不同經驗組合的個體打鬥。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天和第二天產生的新舊經驗對紅樹林鱂魚的打鬥決策都有影響,但是新經驗的影響較大,代表舊經驗的影響會隨時間及新經驗產生而衰退。

為什麼動物會展現勝敗者效應呢?因為勝敗結果能夠提供個體關於自己(相對於群體內的其他個體)打鬥能力好壞的資訊。獲勝個體評估自己有較高的打鬥能力,遇到下一個對手時會展現較高的攻擊性,進而提高再次獲勝率;反之則會展現較低的攻擊性,並且很快地認輸。

動物藉由近期勝敗結果來調整打鬥決策,對打鬥能力高或低的個體都有好處,這會讓打鬥能力高的個體更積極爭取重要資源,同時讓打鬥能力低的個體減少打鬥頻率,降低受傷或死亡率。

本文取自《科學人》雜誌2020年1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http://sa.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