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雅儀
一邊是客家詩人詠歎愛情與自然,一邊是達魯瑪克孩子們傳唱祖先的歌。「聲之織:兩種語言,一首詩(Taromak×Hakka)」融合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與客家女聲,以跨語言的精采展演,為本屆的台東詩歌節畫下最好的註解。
多語言交流 呈現地方生命力
第14屆台東詩歌節上月24、25日在台東美術館戶外中央草地盛大舉行,本屆詩歌節以「從前從前,konadroma……」為主題,邀請詩人、藝文團隊與民眾齊聚一堂,透過客語、族語、華語等多語言的詩歌交流,呈現台東蓬勃的的地方生命力與文化動能。
這場由台東大學、台東大學華語系主辦的詩歌節,也是唯一由大學系所領銜主辦的縣市詩歌節。幕後靈魂人物是華語系董恕明主任、簡齊儒老師,兩人率領學生一邊挽起袖子扮演「做工的人」,一邊走到台前擔任活動詩人,角色反差讓人見識「原來詩人罵起人來也是中氣十足」。
串連國中小 詩歌節像辦派對
為了體現台東獨特的多元文化,為期兩天的活動型態包含朗誦、展演、對談、戲劇,選修「華語文策展與實務」的華語系學生,任務分組各司其職,透過遊戲、集點闖關,要讓民眾沒有包袱的親近詩歌。在台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台東區中心的奧援下,串聯東大體中、土坂國小、達魯瑪克小學與知本國中等團隊,各自出人出節目,讓台東詩歌節更像一場open house,邀你走進自家後院的文學派對。
老中青與會 生活中體現詩意
本屆詩歌節邀請了21位詩人,包括奧威尼‧卡露斯盎、辛牧、古月、孫大川、白靈、夏婉雲、徐慶東、林志興、許赫、姚時晴、丁威仁、彭歲玲、涂書瑋、劉亮延、柏森、鹿鳴、煮雪的人、嚴毅昇等,其中魯凱族好茶部落的詩人奧威尼‧卡露斯盎,在歷經二度中風後,允諾重遊台東詩歌節;古月、辛牧首次帶領現代詩史上具有畫時代意義的創世紀詩社老、中、青三代詩人與會,更是意義深遠。
直到開幕前一天,簡齊儒仍心繫於第二天的「詩歌小旅行」,忙著跟打碗花農場的老闆娘通電話對流程。主辦單位安排詩人們到都蘭作客,一面品味老闆娘手工釀醋,一面大發詩興,木造農舍就是詩歌節舞台,體現「生活中隨時有詩意」。
●說源頭/太平洋詩歌節啟發 讓在地聲音被聽見
每年詩歌節由簡齊儒跟她口中暱稱「姐姐」的董恕明一起發想年度主題,接著根據主題邀約詩人。簡齊儒透露最早受到花蓮太平洋詩歌節的啟發,作為同樣面向太平洋的城市,「何不舉辦屬於台東的詩歌節」,儘管一路走來每年都被事情追著跑,她不是在詩歌節現場就是在詩歌節的策展途中,仍樂此不疲。
簡齊儒認為台東擁有豐富的南島文化資源,是「南島文化首都」的實踐者與守望者。詩歌節不只是文學的饗宴,更是文化對話的平台,她期許讓台東在地的聲音透過詩歌傳遞到全台、甚至連結到南島世界。
●看意義/藉文化反思自身位置 讓「少數」成為日常
台東詩歌節另一位靈魂人物董恕明,活動期間時而席地聆聽舞台演出,時而坐在攤位前跟著解說編織阿美族的祝福毛線球。她遊走在合作單位與學生攤位間,態度輕鬆自若,跟簡齊儒的忙碌恰好呈現有趣對比。聽聞策展課學生坦承任務小組之間溝通還不夠,她說策展之事何其浩大,學期剛開始一切還在紙上談兵,等到日子近了,學生們才開始緊張,「我常叮嚀她們要拉出甘特圖」,這段評語看似對學生的嚴厲批評,不過,講沒幾句董恕明又自嘲「可能也跟她們有個不太做計畫的老師有關」,聽起來,對於華語系的孩子們,她是沒辦法狠下心罵人。
「台東很適合當成青春的啟程」,董恕明說,台東21萬人口中,原住民族占比約3成,相當於走在路上每4人就有一位原住民。在其他縣市被視為「少數」的原住民在台東反而是日常。她認為同學若能在台東順利生活,未來到世界哪個角落大概都不用擔心了。她提醒年輕一代別只看到原住民文化消失的一面,「有多少漢人的祭典也逐漸被淡忘」,藉由他人文化反思自身所處位置,才是關鍵。
學生總召說藉由詩歌節體會了詩的自由,董恕明進一步補充,文學沒有絕對的對錯,不要只追求作者的單一價值標準,文學的好壞還要透過讀者的參與跟創造。引領一個科技浪潮下的文學系所,董恕明跟系上風格各異的師長們從不替自己的教學設限,奉行「老師的售後服務沒有期限」,她們在背山面海的台東大學校園裡靜候即將出航的青春詩者。
●同樂會/大富翁、AI作曲 各攤秀文學創意
走進台東詩歌節場邊,眼前是一叢叢的文學小曝,由台東大學華語系大學部與碩士班學生籌備搭建,策展內容來自文學專題課、台灣文學概論等課程。AI歌曲創作、旋鈕電視紙芝居、90年代大富翁,各攤卯足全力,大秀對於文學的創意詮釋。
另一頭是東大體中跟台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的攤位。東大體中教務主任余冉迪教英文,也帶體中孩子寫詩,一箭入魂、棒球場上的晴空吶喊,體中生的訓練日常頓時詩意無限。
原民課程協作中心則是秀出一幅圖解蘭嶼十人大船和部落裡的漁團分布圖,中心助理徐薏晴(Yuma Makus)解釋「飛魚季一開始得先讓10人大船出發」,她解釋由於達悟族重視先後倫理,大船出航後其他小船才能跟著下水。教育部在全台設置5個原民課程協作中心,台東中心是唯一服務單一縣市的課程基地,輔導台東縣內國中小發展民族教育課程,這幅10人大船掛報正是蘭嶼達悟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