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U質報「淡淡10年話淡水」
《淡淡》十年紀念展從歷年個案中萃取呼應五感的細節和元素,試圖讓參觀者重新認識淡水的獨特魅力。圖/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提供

大學U質報「淡淡10年話淡水」

文/林雅儀

從港口魚味到社區青草香 淡大學生細膩書寫小城脈動

●每學期捎一封情書

從古厝窗影到淡水獨特的大小溪流聲,從港口魚味、茶莊茶香到共耕社區的青草香,最後再融合為視障生設計的觸覺體驗。「淡淡拾光‧中流前行:《淡淡》十年紀念展」19日在淡江大學黑天鵝廳揭開序幕。《淡淡》地方誌出刊10年,由淡江大學中文系旗下的田野調查研究室負責經營。這本獨立發行的小誌每年7月和12月出刊,淡江大學部學生負責編採,透過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將淡水的人、事、物化為文字與影像。翻開《淡淡》,就像品味一封又一封字句斟酌、當代年輕人寫給淡水的「情書」,這段談了10年的純愛感情,記錄著這座傍水之城的呼吸與脈動。10年展策展人曾允泰提出「五感體驗」企畫,彌補紙本聞不到、聽不見的限制,從歷年個案中萃取呼應五感的細節和元素,試圖讓參觀者踏進展間,藉由《淡淡》重新認識淡水的獨特魅力。

●邊出刊邊籌組糧草

《淡淡》創立於2015年,一開始由建築系與中文系學生發起,草創初期靠著年輕人熱血跟當時掛名發行人的淡江中文系榮譽教授周彥文慷慨解囊,師生一邊出版一邊籌組下一刊的糧草。《淡淡》發行至今已推出19冊,成為地方小誌中擲地有聲的存在,廣受喜愛。

現任發行人中文系黃文倩教授說,《淡淡》不是社團產物,也不是必選課,雜誌運作全部倚靠大學生的自發性參與。黃文倩非常要求《淡淡》稿子的品質,每學期運作流程嚴謹,決定當期主題,學生往下發展子題,接著實地走訪大街小巷,尋找個案,貼身觀察,收集材料並寫作。每一篇稿子背後經歷10次以上的改稿,講究史料核實,最終由當期總編輯統整前言和結語,替地方故事增添國際視野與哲學層次的思考。讓《淡淡》不只是知識份子的自我滿足,而是企圖用世界的觀點回望求學的所在。

●跳脫觀光挖在地事

關於淡水的書寫何其多,曾經有人笑問黃文倩,淡水還有什麼可以寫?黃文倩認為結合現在的觀點檢視淡水的過往,你永遠都可以找到新的題材─循著畫家前輩的腳步來一趟淡水繪畫之旅,聽著新住民選擇落腳淡水實現人生目標的故事,站在淡水球場上回望80年代台灣高球選手揚名國際的高光時刻。

《淡淡》跳脫「淡水老街」的單一印象,深入挖掘土地紋理,以及其上的人情世態。各期聚焦不同主題,從「夜生活」到「銀髮族生活調查」,關心「新市鎮新生活」也重視「雜貨店踏查」,透過今昔對比與細節描繪,呈現淡水多元面貌。

●刻骨銘心土地之戀

透過每學期一封「情書」,《淡淡》讓學生與淡水發展出深刻連結。正如《淡淡》10年特展策展人曾允泰形容:「歷史感就像是心靈支柱。」時光浸潤下的事物之美在淡水俯拾即是,這份美的感受支撐著他跟團隊成員繼續寫作。10年來,這本刊物不僅記錄地方變遷,更成為年輕人探索自我與土地對話的媒介。

跟移工上漁船 陪老人做回收 「每個故事都是新考驗」

學生笑稱「做淡淡沒有踏實的一天」,對幕後團隊而言,每一個故事都是新的考驗。為了貼近個案,黃文倩鼓勵學生「把自己當成吸收故事的人」,跟著移工上漁船,陪著老人做回收,踏上球場打高爾夫。她反對給學生過多框架,「盒子給他了,東西倒進去,雖然速度很快,可是不會有讓我們意外的東西」。

先用身體感受,才有機會和個案產生連結,正如晚近學界提倡的「共情力」說法。黃文倩回憶,有一次學生跟著移工上漁船,整艘船只有船長是台灣人,「你可以批判移工的就業處境」,也可以純粹從人的角度寫個案故事──當天剛好做看護的妻子來探望移工,「試想,跟妻子重聚這一天是不是個案那幾個月最開心的一天?」

家郷味未必來自食物,更可能源於一群同郷好友圍坐時所漫溢的氛圍。圖/
李品賢,林沛伶。出處《淡淡》第七刊淡水漁業今昔考
在淡江的大學城時不時可以看到拾荒老人的身影。圖/沃佳。出處《淡淡》
第十一刊淡水銀髮族生活調查

大四李葳庭透露以前的作文成績總是不理想,直到加入《淡淡》才發現原來寫作不必拘泥考試的框架,可以自由寫下想寫的內容。

黃文倩說明,考試作文時間有限,目標是完成題目要求。評選聯合盃作文大賽總決賽時,她驚喜發現聯合盃強調「破框思考」的圖像式命題,有助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用寫作展現觀點和感受。

不分文言文或白話文,黃文倩建議學生從有感覺的作家或文體開始欣賞,培養閱讀跟寫作的興趣。「真正厲害的文學大家往往也是融會古今」,無須替學習設限,跨時代的文學素養才是寫作的根基。

提起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YT博主」黃文倩提醒跨媒體能力養成已是基本,AI讓技術不再是門檻,怎麼樣持續講一個好故事,整合自己的創意才是考驗。

《淡淡》團隊拿著剛出爐的第十九刊合影。圖/郭星妤提供

●看特點/文字影像 記錄變遷 不說口號 共情感受

黃文倩解釋,知識份子對於淡水土地的記述可以回溯到90年代刊物《滬尾街》,雖然只有9期,仍可看作近代淡水地方誌的濫觴。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創於1994年,30年來,研究室以文字、影像持續記錄淡水的發展及變化。她堅持讓學生親身踏上土地,再逐步引導寫作背後的思想格局;撐得住留下來,有歧見攤開說,黃文倩給予學生「來去自由」的彈性。她觀察,不用刻意搬出關懷地方的遠大目標,這批年輕人藉由近身觀察,自然對個案萌發共情感受。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