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地不耕作、濕地不養魚 何來生物多樣化?
文/記者吳傑沐、范榮達、簡慧珍、鄭朝陽、王惠英
聯合國把「破壞棲地」列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殺手,台灣不論由政府主導的再生能源開發案,或企業申請重大開發案的把關機制,都被詬病虛應故事、陽奉陰違。環境團體認為,這暴露執政者長期重開發、輕保育,沒讓生物多樣性「常在我心」。
「嗶嗶啵啵……你聽到這聲音嗎?」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走在彰化縣芳苑鄉的紅樹林海空步道,一路細數這裡的招潮蟹、彈塗魚等潮間帶生態,她指向遠處鋪上浮動型光電板的另一段潮間帶說,以前碩士班做生態調查時,那裡至少有一、兩萬隻水鳥,現在都沒了。
●鋪設光電板 引來猛禽
「拿農地、濕地蓋光電場,真是一大錯誤」,施月英說,農地即使維持種綠肥的低度利用,也有助涼爽的微氣候,土壤中微生物能幫助維持生態系平衡,鋪了光電板只會長雜草、躲老鼠和蛇,引來的是猛禽,改變了生物鏈。
屏東縣枋寮鄉蓮霧農張靜玉深受其苦,她有一甲蓮霧園被光電場包圍,更多的蛇鼠與害蟲造成管理困難。她堅持有機種植,買草蛉在田間吃害蟲,但鄰近光電場躲著斑節蛀蟲等害蟲,迫使農民必須多噴農藥,讓她苦惱不已。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認為,目前光電場絕大多數免環評,地面型光電破壞棲地,讓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功能下降。
●魚塭只種電 黑琵不來
「台南七股約五分之一面積已被光電板覆蓋」,鄭明修說,過半魚塭只種電、不養魚;七股到布袋的國有鹽田大量釋出作光電場,海岸濕地被切割,也危及黑面琵鷺度冬棲地。台南市野鳥學會觀測今年到台南過冬的黑琵數量,比去年少了近兩百隻,卻不見政府建立光電開發衝擊黑琵生態的追蹤監測機制。
石虎處境也堪憂,先前中央規定兩公頃以下土地做光電場,地方政府核准即可,苗栗從通霄、苑裡、後龍到銅鑼共核准110處光電場,正是石虎棲地及活動熱區。苗栗縣府表示,審查會避開石虎高敏感區,刷掉一半申請案。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劉威廷說,淺山地區的農地、林地也是許多鳥類和麝香貓、食蟹獴、穿山甲的重要棲地,當中更有食物鏈底層多樣性的兩棲類、爬蟲類及昆蟲,拿來開發種電,棲地縮小破碎化,生物多樣性肯定流失。
●風機滿海岸 野鳥殺手
風力發電在彰化縣野鳥學會總幹事李益鑫眼中,也衝擊生物多樣性;彰化沿海陸域風機密集,發生多次野鳥躲不過風扇,不是被打死就是自撞喪命;海域風機的水下基礎設施對魚群和鯨豚有好處還是障礙,都無科學調查證明。
「把關機制給人虛晃一招感覺」,施月英說,不論環評還是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常被質疑只是「過場」,前端的生態調查不確實,後端未落實執行,多數開發也缺乏監測追蹤,說政府多重視生物多樣性,都是騙人的。
3年在地溝通 同意試試看 經費只要1/3 灌溉防災兼顧生態
文/記者鄭朝陽、陳敬丰
8月下旬,一隻山羌困在中研院段的四分溪河床上,四處找尋上岸出口,但水泥堤岸垂直且超過3公尺高,別說是山羌,人都爬不上來。民眾通知動保處派員讓牠順利脫困;這條「三面光」的水圳是許多前瞻「水環境」基礎建設的共同寫照,也是人為的生態陷阱。
「這事件反映四分溪工程只考慮快速排水防洪,沒有為野生動物留下逃生通道」,附近居民陳先生說,三面光的水圳、河溪是動物殺手,之前大旱時野溪完全乾涸,連續3天與鄰居救了十隻可能找水喝而受困的山羌,除了下去找水喝的動物上不來,水泥河床的生物也遠不如天然河溪多,「這種工程談什麼生物多樣性?」
聯合報2020年推出「找溪望.救水路」報導,針對當時「水環境」前瞻計畫,呼籲這類工程應以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為前提施做,雖然正向改變緩慢,但中央調整補助審查,保育意識抬頭,陸續有個案的改變令人驚豔。
「新北的遠望坑溪復育工程對公務員是一大挑戰!」農業部農水署長蔡昇甫說,數十年前河道蓋了3個取水灌溉的攔河堰,豐水期雖能讓農民用水安心,但會阻擋洄游魚類回家的路,更造成枯水期時河道容易斷流,整條溪的生態因此毀壞,他決定大膽一試,拆了攔河堰。
但農民擔心灌溉水不穩定;在地的人禾基金會監測包含遠望坑溪的東北角26條小溪,入海前400公尺生物多樣性潛力居全台第二高,但愈往上游反而少,目睹洄游魚類受阻攔河堰回不了家,力促搬開這項生物多樣性障礙。
蔡昇甫先內部溝通,確認拆堰未違法,接著諮詢專業設計者,若採近自然工法需要哪些配套,才能同時滿足灌溉取水和生態復育。隨後,長達3年的在地溝通、溪流生態調查和縝密的水理分析,農民終於同意「先試試看」。
工程團隊在河道下方埋管取伏流水送到田間灌溉,無堰河道的水位隨之恢復,枯水期不再斷流;再模仿天然河川堆疊石塊,營造自然的深潭和淺瀨,給魚蝦蟹合適的棲地,找回健康的河川生態。
「調查發現魚類增加十多種,出現水位升高、溶氧量增加的指標性物種。」中興工程顧問工程美學中心工程師楊佳寧說,工程通過凱米颱風考驗,能保障河道周邊災防安全,經費只有傳統混凝土工程的三分之一,等於灌溉、生態、防災、省錢四個願望,一次滿足。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