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媒體

獨立媒體

文/管中祥

雖然台灣的主流媒體表現讓不少人傻眼,但隨著網路普及,這幾年有越來越多原生於網路的「獨立媒體」提供了讀者另類的選擇。

一般來說,所謂的「獨立媒體」是指資金獨立、運作獨立,不受政商力量干預,得以自主報導的媒體。

從新聞發展史來看,早期的新聞媒體不是受到政府操控,就是特定政黨的喉舌,無法真正的獨立自主。不過,到了十九世紀初期,歐美有些新聞工作者,希望擺脫政治力量的控制,便試圖成立「獨立媒體」,改變傳統依賴政治權力的經營模式。

當時媒體經營者以為,媒體走向商業化,以廣告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就能獨立運作。然而,這樣的作法,卻造成媒體對廣告主的依賴,新聞製播開始得考慮收視率及銷售量,討好觀眾、討好廣告主,原本打算脫離政治控制的「獨立媒體」,反而引進廣告主干預或引導新聞的走向。

●「獨立媒體」 不受政商力量干預

受到廣告影響的「獨立媒體」並無法真正獨立,那麼,現在的「獨立媒體」是否真能獨立?如何能夠獨立?

1999年,全球數十萬反全球化的網民,透過網路串連群聚西雅圖,抗議WTO部長級會議。過程中,世界各地的媒體行動者(media activist)也試圖建立自己的傳播管道,對抗越來越受資本壟斷、商業控制的媒體霸權,並且逐步串連各地,倫敦、加拿大、香港、墨西哥、布拉格、台灣、比利時、法國、澳洲等地紛紛成立「獨立媒體(indymedia)」網站,帶動新一波的媒體革命。

●「獨立媒體」 提供讀者另類選擇

新一代的「獨立媒體」成立理念便是要突破資本主義的媒體壟斷,傳達被主流社會忽略的弱勢聲音與邊緣價值,為了保持運作的獨立性,抗拒來自政黨、政府以及企業的經濟支持,經費大多來自公眾集資、小額捐款,或者微型的商業模式,以避免受到廣告或企業的干預。

另一方面,網路的普及與攝錄器材日趨便宜,降低了媒體的營運成本,也讓新聞工作有了更多可能性,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獨立媒體」陸續出現,提供閱聽眾不一樣的選擇。

在台灣,最早的網路原生,並較具規模的「獨立媒體」該算是南方電子報,成立的目的是要「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上發聲」,內容也以社區運動、社會運動、生態環保、弱勢團體、文學文化為主。

●專業性與批判性 受到社會肯定

其後,包括「苦勞網」、「環境資訊電子報」、「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上下游新聞市集」、「全球之聲」、「焦點事件」、「報導者」等媒體陸續在網路出現,他們關注被主流媒體忽略或扭曲的社會運動,或者,較少受到社會重視的農業與環境議題。

這些媒體的經費大多來自公眾捐款,雖然規模不大,影響力不如主流媒體,但卻相對能獨立自主,發揮媒體應有的專業性與批判性,受到社會的肯定,不僅在台灣的各大新聞獎屢屢獲獎,還有多家媒體曾獲卓越新聞獎「社會公器獎」的殊榮。

網路時代,媒體的類型與營運模式越來越多,閱聽人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我們除了要有媒體識讀能力,在主流媒體中選擇較好的內容,也可以同時閱讀或支持「獨立媒體」,讓我們的視角更開闊、思考更多元。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4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