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廚餘、推環保 高三生用行動改變社會/《少年行動家》
黃柏實(前排左一)帶領「軟實力聯盟」青年志工團,透過導讀繪本的方式,將愛護生命、保護環境的力量擴散到全台各地。圖/黃柏實提供

減廚餘、推環保 高三生用行動改變社會/《少年行動家》

【文╱羅佑純】

一個人的願力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17歲的黃柏實在8個月內出版《蟹謝給我一個家》雙語繪本,舉辦1場計畫啟航的翻書典禮、8場實體與逾30場的線上工作坊、1場線上成果展,並在社群媒體發起環保挑戰,不但達到百萬次的瀏覽量,將國人的環境保育成果推上世界舞台,縝密、貼心的企畫案與領導,也獲得第7屆綠獎「青少年環境行動獎」優選。

●爸媽自己教 培養多種能力

黃柏實是自學生,學齡前跟著媽媽陳洹霈讀繪本、擔任圖書館說故事志工,因為從小接受母親的西式教養,不適應國內的上課模式,陳洹霈決定讓兒子在家自學,並說服先生黃建彰辭職,一起當自學老師。

自學路並不輕鬆,尤其是面對不熟悉的課程,陳洹霈得先自學,消化後再教黃柏實,多年後,兩人角色交換,變成黃柏實向媽媽報告學習成果,而這種主題式學習與解說,不僅讓黃柏實練就流暢口條、企畫能力,也讓他在構思工作坊與課程時,會依不同族群的需求,改變上課方式與內容。

●從小做公益 為環保盡心力

對黃柏實來說,當志工是日常,也因為常參與「淨(化)(環)境活動」,10歲時他許下「要在環保領域做大事業」心願。一開始並沒有具體計畫,但他用了6年時間醞釀出「綠繪本希望工程—蟹謝給我一個家」專案內容,終於在17歲圓了夢想。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黃柏實從畫圖開始圓夢。11歲時,他把40張寄居蟹貼圖上架販售,完成《蟹謝給我一個家》繪本架構,不過出版過程並不順利,與父母討論後決定自費出版,自己寫故事、畫插圖、排版,並帶著「軟實力聯盟」青年志工團,透過導讀繪本,將這股愛護生命、保護環境的力量擴散到全台各地。

黃柏實舉辦「3R藝塑創作─CD翻轉車永續創客工作坊」,教大家如何把廢棄的CD變成好玩的翻轉車。圖/黃柏實提供
黃柏實舉辦「3R藝塑創作─CD翻轉車永續創客工作坊」,教大家如何把廢棄的CD變成好玩的翻轉車。圖/黃柏實提供

●手作工作坊 融入環保理念

黃柏實認為,「繪本導讀」是吸引大家參加工作坊、分享會,將影響力擴及到不同年齡、國度的開端。因此,他針對不同年齡層,設計手作工作坊內容,利用他擅長的焊接、3D列印、物聯網等工具,製作CD翻轉車、拉環項鍊、酒精噴霧器等作品,並在課程中輸入環保概念。最後,他把活動成果、照片製成線上成果展(https://reurl.cc/9Vjjvv),讓更多人感受「隨手做環保並不難」。

他也發現,不少國高中生族群喜歡跟風、玩遊戲,因此參考「冰桶挑戰」,在社群媒體發起「拯救地球任務」,並將活動串連國際網站,很快就達到百萬點擊量,也讓他體認到「想要有更大的曝光量,就得與國際接軌」。

●開發遊戲APP 環保變有趣

「綠繪本希望工程」中還有個未完成的計畫,那就是設計遊戲App,「這個App簡化淨境活動的流程,讓它像打怪一樣有趣,還能將實體服務換成虛擬幣,在實體商店購物」,黃柏實表示,他無法獨自一人完成那麼大的計畫,因此決定把這個未竟任務當成出國讀書的任務之一,他計畫號召有興趣的同學加入,讓原計畫的台灣淨境地圖變成世界響應的行動。

對於未來,黃柏實將就讀管理與財金相關學系,並在美國麻州本特利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及密涅瓦大學之中三擇一,他說,不論是選擇哪間學校,終極計畫就是在台灣辦理國際環保論壇,「串聯全球的力量,深耕在地行動,讓台灣成為世界舞台!」

去年,台北市立大同高中二年級英文專班的「Dandelion #0212剩食小分隊」,把「國際專題」課程中製作「廚餘?除餘!」作品投稿到綠獎,獲得青少年環境行動獎優選。

●老師推一把 疫情卻來攪局

專題指導老師陳品璇是重要推手,她說,高中是人生的青春美好歲月,但因為疫情,包括社團、成果展、畢旅等活動不是取消就是縮小規模,她因此鼓勵學生完成專題並準備綠獎比賽,為高中生活留下深刻記憶點。

早從去年初,陳品璇帶學生思考剩食問題,並找出減少剩食的方法。剩食小分隊員擬定策略:調查學校熱食部一天會製造多少廚餘,再訪問同學了解剩食產生的原因,但策略定案隔天就因疫情停課,加上6月就要成果發表,這下,隊員們立即感受到時間緊迫。

●改製作影片 關注介紹剩食

與老師討論後,同學們決定製作5部影片,第一部是關注剩食的微電影,接著是介紹剩食背景知識的podcast,然後是採訪民眾對剩食看法、造訪即期品商店及隊員的感想等。最後,將這5部影片放上自創的雙語網站「Dandelion #0212」(https://reurl.cc/xlyyvN),也製作「雙北市的線上即期品商店地圖」,提醒觀眾「讓餐桌成為食物的最終站」。

●電話上百通 找訪談頻被拒

為了這5部影片,成員們分組作業,其中訪談組打上百通電話,找願意受訪的店家,可惜便利商店、即期品商店皆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剩食數量與營業額,訪問路人也頻頻被拒,雖然進入無止盡的「拒絕迴圈」,所幸還是獲得不少人的支持與受訪。

●500份問卷 找出浪費原因

為讓專題更具價值,他們分析逾500份網路問卷後發現,「台灣食物浪費現況遠比想像的要嚴重」,3成受訪者自認經常浪費食物,原因以「食物份量太大所以丟棄」為主,其次是「食物不合胃口」、「不小心把食物放到過期」,他們也提出「了解食量,不買過多食物,即使點到難吃的餐點,也可以有技巧的吃,避免食物浪費」等具體建議,希望能減少浪費。

這項專題不僅讓他們獲獎,也影響更多人減少剩食。過去,班上廚餘桶常是8分滿,當同學看完影片後,廚餘只剩2分或更少。他們也從回饋單發現,「我會努力採購鮮食後速速下廚,不讓食物在冰箱黯淡老去!」、「吃飯時盡量不要剩菜」、「少去吃到飽的餐廳,三餐定時定量吃得健康比較重要」等回覆。這也讓他們體認到,即使只是微小行動,也能促成改變,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出一點力。

【2023-05-15/聯合報/R15版/好讀周報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