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預試題」推敲會考作文方向/《聯合報寫作教室》

從「預試題」推敲會考作文方向/《聯合報寫作教室》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周芃谷老師╱撰寫】

面對不可知的考題,我們固然沒有電影中的「時間寶石」能一探未來究竟,卻可從「心測中心」的預備測試考題中,略窺出題端倪。下文以最新的三則試題,釋出順序為〈用不到,丟不掉〉、〈忽略它之後〉以及〈我看從眾實驗〉為例,說明今年可能的題目型態。

〈用〉題以長條圖列舉出各類物品,配合文字說明,要求考生寫出「明明用不到,卻又丟不掉」的經驗、感受或想法;〈忽〉則以一少年三種不同表情,搭配文字說明,表現其忽略三類物事後的想法,要求考生結合「經驗與見聞」寫出「想法」。雖圖類、題材方向不同,但題目總字數都不多;且圖、表均僅為對文字說明的補充及舉例,不須加以解析說明,即使考生忽略圖像提示,也能依題完成寫作。

但〈我〉題則不同,其圖像為並列的兩長方框,一圖為一條直線X,另一圖是較短、較長,及與X等長的三直線,用以說明第一則「從眾實驗」。文字部分有兩則實驗說明,及一段寫作說明。其特點有三,一是判讀圖像時必須配合文字說明;二是字數多、理解難:此題總字數約在400字,且兩段實驗敘述內容複雜;其三要求考生須先「分析說明」實驗,再「就你的經驗或見聞為例,闡述個人的想法、見解」,因此,考生須完整閱讀圖文,並理解實驗介紹才能加以比較。但估計因難度較高,能否成為正式考題,尚須觀察。

若以三則預試題來推測,今年考題的難易度應折衷於〈忽〉、〈我〉間,與〈用〉題相近;考題型態則跟近年其他考題相似:亦為以圖、表舉例或補充文字說明的圖文結合型。題目的大方向則仍源於日常經驗,考生可多思考在疫情下自身與外在互動(親友、社會、自然)的變化及感受,以及因此產生的體悟與想法。

最後,雖然考題看似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實仍舊是藉由敘述一次(用不到,丟不掉、忽略它之後、從眾選擇等)的經驗並刻畫其間感受,展現出自身正向的改變,並提出新的想法與見解(即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3-05-15/聯合報/R17版/好讀周報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