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決的陷阱/《補腦算算鍋》
台灣公職人員選舉採用「相對多數制」投票,潛藏許多問題。圖為北市選委會9月舉行投票程序演練。圖/本報資料照片

多數決的陷阱/《補腦算算鍋》

民主政治指的是人民擁有平等參與公共政策的權利, 提到民主政治,大家直接聯想的可能就是「投票」、「多數決」。 台灣的公職人員選舉,比如剛結束的2022年九合一選舉,都是採取「相對多數制」的投票方式,意即每人一票,最高票當選。 然而,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投票制度,卻潛藏許多問題,以下就讓我們深入分析。

【文╱洪介興】

●問題1╱逾半選民反對他 相對多數卻勝選

假設現在有甲、乙、丙,共3個候選人,擁有投票權的選民有A、B、C、……、I,共9人,且所有選民對各個候選人的喜好程度如下表所示,其中「○」表示支持,「╳」表示反對,「△」表示雖不到支持、但也可接受。

若採行「相對多數制」,且每個選民都把他的一票投給支持的候選人,那麼甲候選人便會以4票當選。然而,仔細觀察上表後卻會發現,甲其實是最具爭議的候選人,有超過一半的選民都反對他,但在相對多數制之下,卻會由甲勝選;明明是多數決,卻導致多數人不能接受的結果,這不是很奇怪嗎?

●怎解決╱刪得票最少的再選 絕對多數才能勝選

若要避免前述的狀況發生,必須採用「絕對多數」的選舉結果,那麼「多輪選舉制」便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將剛才的投票結果視為第一輪投票,由於沒有一位候選人過半數,因此刪去得票數最少的丙候選人,留下較高票的甲、乙兩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投票(表二)。

第二輪投票中,原先支持丙候選人的H、I,會轉投給乙候選人,於是乙候選人便會在第二輪投票中勝選。這麼一來,乙候選人就是以絕對多數之姿勝選,避免選舉結果為多數人所不能接受的窘境。

●問題2╱首輪投票未過半數 不同機制不同結果

「多輪選舉制」解決了一個問題,但又衍生出了另一個問題:當第一輪投票沒有人過半數,而候選人有4名以上時,應該取幾個候選人進入第2輪投票呢?

一般而言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方法是直接取前兩高票者進行最後對決,因此這個方法又稱為「兩輪選舉制」。第二種方法則是每一輪只淘汰最低票者,直到出現得票過半數的候選人為止,這個方法稱為「多輪絕對多數制」。

這兩種不同的機制,確實可能得到不同的投票結果。以下表為例,表中的1~4表示A、B、C、……、N每位選民對甲、乙、丙、丁4名候選人的偏好順序,1表示最支持,4表示最不支持。

如果投票制度採行的是「相對多數制」,當選的就會是得到5票的甲候選人。

如果投票制度採行的是「兩輪選舉制」,由於第一輪沒有人取得絕對多數,因此將由前兩高票的甲、乙兩人進行第二輪選舉,最後會由乙候選人勝選。

但如果投票制度採行的是「多輪絕對多數制」,那麼第一輪只會淘汰丁候選人;而第二輪甲、丙都會取得5票,淘汰的會是4票的乙候選人;最後一輪的甲、丙對決則會由丙勝出!

●問題3╱支持順位低 卻當選 兩種投票制 可避免

三種不同的投票制度,導致了三種不同的選舉結果,你能說哪一種制度比較公平嗎?這時候又會有人跳出來說:「都不公平!」

原來竟是表一的丙候選人提出抗議啊!理由是甲、乙兩個候選人都有非常多的選民無法接受,只有丙候選人才是所有選民都能接受的選項,而表三的丁候選人也有相同的狀況,他在所有選民心中的順位都很高,卻早早就在第一輪被刷掉。

事實上,有一個能讓這兩位候選人勝出的投票制度,稱為「同意投票制」。在這個投票制度中,每個選民要針對每個選項選擇同意或不同意,如果是採取這樣的方式,這兩位沒人厭惡的候選人有機會得到全部的票數!

除了「同意投票制」以外,還有另一個有利於這兩位候選人的投票制度,稱為「計分投票制」。這個投票制度是讓每位選民給所有的候選人評分,由總分最高者贏得選舉,這兩種投票制度不容易選出極端、激進的領導人,有助於避免社會動盪。

●告訴你╱投票採相對多數 棄保效應才有效

說了這麼多不同的投票制度,我們再回頭看台灣的選舉,畢竟台灣採行的還是相對多數制,於是產生以下兩個值得討論的狀況。

其一,每當有3位以上具有競爭力的候選人爭取一個席次時,總會有人喊出「棄保」這個詞,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假如現在有甲、乙、丙3位候選人,其中甲候選人有40%的支持率,而乙、丙兩人分別有35%和25%的支持率。同時,乙、丙兩位候選人的同質性較高,他們的支持者都是寧可讓另一位候選人當選,也不願意讓甲候選人當選(表四),但偏偏甲候選人的支持率最高,在採用「相對多數制」的台灣,甲候選人靠著那40%的得票率便得以當選。

既然如此,如果能把乙、丙兩位候選人的票都集中在其中一位候選人上,便能阻止甲候選人當選了。由於乙候選人的支持度原本就比較高,因此丙候選人的支持者只要有一小部分轉投乙候選人,便能擊敗甲候選人,這個狀況就叫做「棄丙保乙」。

●考考你╱何謂西瓜效應? 何謂機構效應?

其二,常聽到一些候選人指稱對手陣營做「假民調」,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做假民調有什麼好處呢?以下介紹兩個浮報民調數據可能的好處。

第一,意向游移不定的選民,投票時往往會有「西瓜效應」,投給比較可能勝選的一方;西瓜效應一詞來自於台灣閩南語的一句俚語「西瓜倚大爿」,因此,吸引游離選民的選票便是浮報選情的好處之一。

第二,在前面談到的棄保案例中,如果公布出來的民調支持率是乙候選人25%、丙候選人35%,那麼「棄乙保丙」就變成比較容易執行的策略。因此,利於操作棄保也是浮報民調的好處。

有鑑於此,每位候選人都希望自己的民調數字好看,在台灣,不少媒體都有其支持的政黨或候選人,因此各家媒體往往會幫支持的候選人浮報民調,這種民調數據的參考價值很低,常被戲稱做民「調」,調整的調,像這樣不同民調機構,呈現數據南轅北轍的現象就稱為「機構效應」。

●要小心╱檢視候選人言行 別老是盲目投票

以上討論,針對的是投票制度的技術層面。然而,身為民主國家的公民,更重要的是擦亮自己的雙眼,仔細審視每一位候選人,檢視他們的一言一行、以及過往的所作所為,不能只看他們為了選舉打造出來的廣告、包裝、形象。

若希望台灣的政府廉能、擺脫黑金政治、打破金權結構,每位公民都有責任。如果每到選舉時還是盲目投票,那麼小老百姓就永遠只能繼續任由權勢者擺佈,而且這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半分都怨不得別人!

●作者為教育部適性教學計畫「數學建築活動」教案設計人,任教北市石牌國中

【2022-11-28/聯合報/R06.07版/好讀周報動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