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議論時事長見識

聯合報寫作教室/議論時事長見識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宋奇勳老師/撰寫

作為國中生,課業、人際、父母、發育、志向……,處處都是壓力來源,事事都要付出時間,以致關心社會脈動成了次要。況且,會考題目皆在考前一年就測試完畢、放入題庫,以致就算生活化,也絕不會出現一年內的時事。如此,國中生還有關注新聞,甚至議論時事的必要嗎?

筆者認為,仍有其必要。首先,學習、受教育本就是為了適應人類社會,甚至加以改善,若對社會現況一無所知,又何來適應與改善?其次,單以現實的拿分而言,關注時事仍有極大幫助。

以今年會考寫作題目〈多做多得〉為例,試想,若自己從未聽過「多做多得」的勉勵,甚至從未有相關經驗、因緊張而想不起來,或因隱私而不願透露,那該如何作答呢?關鍵就在題幹末尾的「結合自己的經驗或『見聞』」──取材自關注的時事吧!

2008年美國加州,有一位寄居車庫的畫家艾薩克,平時靠上網便宜賣畫維生,但因緣際會下,他聯繫上打算買畫的影星強尼‧戴普。隔天,艾薩克帶著畫作到了強尼的豪宅「東哥倫比亞大廈」。出乎意料,強尼看完畫作後竟未購買,反倒提議讓艾薩克住進豪宅,專心作畫,並為他舉辦畫展,將畫作銷售給其他明星。欣然接受的艾薩克從此不愁吃穿,更逐漸積累了名氣。14年後,當強尼深陷官司泥淖時,艾薩克出庭為強尼作證,證明他從未對前妻施暴,而這番作證,更成為強尼打贏官司的關鍵。

對強尼而言,當年多做的善舉,除了內心滿足外一無所獲,孰料14年後,這份「多做」造就了「多得」,助自己勝訴。可見,我們未必總能立即「多得」,但仍必須把眼光放遠,能多做就多做,因為「多得」也許遲到,但卻從不缺席。

面對千變萬化的寫作題目,我們未必都具有與主題相關的深刻經驗,此時,日常所關注的時事,便成了最佳素材,例如心測中心公布的樣卷中,便有一篇以國際難民的時事為題材並拿到六級分。總之,在平時「多做」,關注感興趣的時事並練習議論,未來有需要時,勢必便能「多得」!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