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雙掌只這麼一合,便似有一股力道化成一堵無形高牆,擋在蕭峰和慕容復之間。蕭峰排山倒海的掌力撞在這堵墻上,登時無影無蹤,消於無形。」
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蕭峰與慕容復對決時,能將兩人使出的必殺絕招化於無形的,是少林寺一名負責打掃藏經閣的不起眼僧人。在許多書迷的心目中,掃地僧稱得上是金庸筆下排名數一數二的絕頂高手。
位於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的中國國家圖書館,戴著細邊金屬眼鏡,頭髮略為稀疏、微捲的41歲館員顧曉軍,被認為是中國國圖裡的掃地僧。
顧曉軍的日常工作就和所有圖書館員一樣,幫讀者找書、上架新書、整理書架,回答民眾押金怎麼繳,廁所在哪裡,飲水機在哪裡等瑣碎的問題。
在人來人往的圖書館裡,顧曉軍像少林寺的掃地僧,不太會被人注意到,卻身懷絕技。這座館藏文獻超過3768萬冊,古籍文獻近200萬冊,數位資源總量超過1000TB的亞洲最大圖書館,顧曉軍沉浸在其中13年,透過自學通曉10多種語言。
顧曉軍的傳奇,在今年初中國大陸一部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播出後,才開始廣為人知。
根據紀錄片和大陸多家媒體的報導,顧曉軍會的語言涵蓋英語、德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日語、韓語,到波斯語、印地語、阿拉伯語,甚至是更為冷門的梵文、拉丁語、古希臘語,他自稱學過一點蒙古語和滿語。
在《新京報》一段訪談影片中,顧曉軍就用古希臘語自我介紹,「下午好,我的名字是Jerome,我在國家圖書館工作,現在我正在學習古希臘語,因為我對古希臘的文化非常喜歡和崇拜。」
顧曉軍表示,他未來還計畫學點埃及象形文字、阿卡德語(古代西亞兩河流域阿卡德人的語言)和蘇美爾語(古代西亞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語言)。
顧曉軍說,語言遠看就像一個湖,你看到的是湖面,湧上來的植物,可能有蓮花,可能也有小動物什麼的。但實際上你探下去發現完全不一樣,而實際上這個湖的大部分恰恰是底下你看不見的東西,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這個人╱摩登原始人 不用微信 沒物質欲望 萬元夠用
在讀書之外,顧曉軍沒有太多的物質慾望。他表示,除了普通的吃穿,沒什麽花費,一個月的生活開銷,人民幣2500元(約台幣1.1萬元)也就夠了。
雖然是「80後」,顧曉軍卻像摩登原始人,直到新冠疫情爆發前,都還在用雜牌按鍵式手機。之後由於單位要求上班必須掃碼「健康寶」,去年11月才不得不改用智慧型手機。
顧曉軍很快就發現智慧型手機的一大優點──方便閱讀。顧曉軍上下班通勤時都會在地鐵上看書,但要在乘客必須前胸貼著後背的北京地鐵裡看書,沒那麼容易。如今,只要掏出手機就能輕鬆閱讀,他將古希臘語教材也存進手機,方便隨時翻看。不過,他到現在還是沒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