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百姓展韌性 扭轉戰局

烏克蘭百姓展韌性 扭轉戰局

文╱中央社

抗俄戰爭已超過40天,烏克蘭全民展現的韌性,不但打破俄軍如意算盤,也體現北約憲章第3條「先自助,再互助」精神,成為緊緊拉住歐美國家的道德力量。但專家也提醒,北約過度強調韌性可能改變侵略行為,讓平民更危險。

每一周,烏克蘭人都持續對全世界展現他們在戰火下的韌性。從開戰初期的各行各業平民加入國土防衛軍、加入戰時後勤志工、國家運動代表隊艱苦跋涉出境參賽並獲得獎牌,再到俄軍進攻多個城市,砲彈威脅成為日常下,烏克蘭平民還努力試圖找回生活該有的樣子,甚至「苦中作樂」。例如:

3月底,烏克蘭南部黑海港市敖德薩(Odessa)的動物園在戰後首度開放,讓孩子們躲在室內避難多日之後,能出外摸摸山羊、放鬆心情。《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這個動物園除了有1600隻來自全球的動物,還有戰爭初期逃離家園民眾所託付的400隻寵物,動物園員工們每天在空襲警報中餵養、安撫動物,甚至還接生了一隻小牛,並以烏軍大量使用的美製反坦克飛彈「標槍(Javelin)」來為這隻小牛命名。

 英國《衛報》(Guardian)報導,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的清潔隊員們,在這個被轟炸程度可能僅次於馬立波(Mariupol)的受難城市中,仍每天開著垃圾車上街工作,維護他們過去被喻為「清潔之都」的驕傲。

上上周,一支敖德薩居民在沙灘上邊裝沙包、邊聽現場鼓手表演的影片在網路世界瘋傳,片中人們接力裝沙、隨音樂搖擺著把沙包丟上卡車,配著美國名搖滾樂團邦喬飛(Bon jovi)的名曲〈這就是我的人生〉(It’s My Life)。無情戰火下的幽默解嘲,讓邦喬飛樂團在推特(Twitter)上分享影片並標註「榮耀歸於烏克蘭」。

烏克蘭的強力抵抗成功阻止了俄軍推進,敖德薩等部分城市的餐廳、娛樂場所正慢慢試圖恢復營業,包括現場演奏的俱樂部也從「夜店」變成趕在晚間宵禁開始前表演完的「午店」。但不可忽視的是,平民百姓攜手構築著防禦工事,仍是烏克蘭人的新日常,他們仍籠罩在戰爭中。

俄羅斯侵入烏克蘭以來,「韌性」一詞便經常出現在國際媒體、政要名人對烏克蘭抗暴的描述中,例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專訪中,讚美烏克蘭平民以「超凡的韌性」抵抗俄軍。

芬蘭拉普蘭大學國際關係教授,以研究「韌性」著稱的政治哲學專家瑞德指出,自從2014年俄國入侵克里米亞後,北約(NATO)就開始對像烏克蘭這樣的非會員國戰略夥伴強調韌性的重要。

瑞德日前在e-IR學術社群發表的評論中說,軍事戰略上對韌性的解釋是指「社會必須自我防衛」,老百姓不能只仰賴國家軍隊來抗敵,他們也有自己的仗要打。

北約作為集體防衛的軍事同盟,多數人都把焦點放在北約憲章第5條,也就是創立各國簽署的「華盛頓條約」第5條:對一個會員國的攻擊視為對全體盟邦的攻擊。但這個條款至今只有在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的反恐行動中引用過。瑞德分析,對東歐、北歐等擔心俄國野心、期待加入北約的國家而言,更重要的是憲章第3條。

北約憲章第3條原本寫的是成員國在抵抗軍事攻擊時應「持續且有效的自助及互助」,去年6月北約對這條款作了進一步擴充解釋,指出「平民作好準備,是促成盟國集體防衛的關鍵驅動力」。從俄烏戰爭來看,烏克蘭人民展現的韌性,確實有助於美、歐等北約國家持續提供烏克蘭武器,沒有放棄烏克蘭以小抗大的獲勝機會。

但瑞德也提醒歐洲國家,當俄國從這次的失算中得到教訓,也就是體驗到烏克蘭人韌性的強大效應,這可能會讓未來的侵略者,例如俄國下次要侵略周邊小國時,學到要先癱瘓平民社會的抵抗力,包括先摧毀平民意志和民間設施、直接攻擊平民。

「烏克蘭成為測試『韌性』作為一種國防戰略的試驗場。」他強調,韌性不等於安全,當北約愈來愈強調各國本身的韌性,也等於把平民直接置於國防前線。換言之,培養人民的韌性固然重要,但這不能成為政府減輕自己責任的藉口。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