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收視率迷思

破解收視率迷思

文/管中祥

許多人認為台灣電視新聞亂象是收視率造成的,因為收視率代表觀眾愛看,電視台為了商業考量,只好製作滿足觀眾喜愛的內容,也因此,觀眾的喜好就成了電視節目好壞的關鍵原因。

●收視率高=觀眾愛看?

的確,收視率是評量節目受歡迎程度的指標,也會引導節目的製作走向,但收視率高就代表觀眾愛看?若是如此,台灣觀眾,包括你跟我,不就成了台灣媒體的亂源?

台灣電視新聞的收視率高嗎?又有多少人看呢?其實,除了選舉期間或重大事件,新聞台黃金時段的個別收視率很少超過1個百分點,就算所有新聞台加起來的同時段收視率也不到7個百分點,換算成實際觀看人數,大約只有140萬人左右。

●收視率 僅代表資訊選擇

這樣的收視比例並無法證明新聞亂象的原因是觀眾造成的說法,相反的,超過9成的觀眾不在黃金時段收看電視新聞,收視率調查的結果最多只能反應某些觀眾的資訊選擇。

可是,即使你看了電視新聞,就代表這些新聞是你「所愛」?收視率真能反應出你對資訊的需求與期待?

事實上,現有的收視率調查方式只能顯示出你「選擇」了什麼,並不能代表你真正「所愛」。就好比選舉時,只有3位候選人,你對這些候選人都不滿意,但你覺得好公民一定要投票,至少要選一個比較不爛的蘋果,最後,你只好含淚投票。此時,有人跳出來說:「厚!你看,台灣人都喜歡爛蘋果,台灣政治很爛,都是人民選擇的結果!」你會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若是這樣就把政治亂象的責任歸究於選民顯然不盡公平,因為檯面上的候選人有限並且同質,再加上保證金及政黨操控等結構性問題,並不是才德人士都能參選,民眾只好在既有的參選者中進行選擇。選舉結果最多反應出選民「選擇」了誰,但這些人未必就是選民心中真正「所愛」的政治人物。

如果把新聞亂象的責任歸因給觀眾一樣不公平,雖然我們手上握有遙控器,但也只能在既有的節目中進行選擇,我們不是供應者,新聞台也從未問過觀眾想看什麼樣的新聞,真正了解觀眾的需求來產製新聞。

●調查方法 能反應母體?

不過,更大的問題是台灣收視率的調查方法備受質疑。

目前台灣主要的收視率調查公司是AGB尼爾森,他們採取的調查方法並不是以整體台灣觀眾為母體進行隨機抽樣,而是在1800個左右的觀眾家中裝設「個人收視記錄器(Peopo meter)」。這種方式可以精確地統計出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以及各個節目的觀看時間,但也因為太過「精確」,許多人覺得隱私受到侵犯,並不願意裝設。該公司為鼓勵安裝會補貼金錢給被調查者,使得受調查的樣本無法反應台灣觀眾的人口結構,也因此,有不少學者專家,甚至媒體經營者都認為AGB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方法並不能反應出台灣觀眾真正的選擇。

●積極互動 了解觀眾需求

收視率的確是電視台製作節目的依歸,也是最方便了解觀眾收視選擇的工具,但這樣的調查方法未必能真的反應出觀眾的喜好,除了收視率調查公司要讓它的統計方法更符合「科學」原則,電視台也應該更積極地與觀眾互動,舉辦焦點座談等採取多元的質性調查方法,了解觀眾需求,才能更精確地製作出真正符合觀眾期待與需要的節目。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