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主播孫石熙

國民主播孫石熙

文╱管中祥

雖然許多人都批評記者「腦殘」,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低落,但世界各國仍有許多努力認真的記者,例如,在韓國有「國民主播」之稱的孫石熙就是其中一位。

被稱為「距離孫石熙最近的男人」的韓國記者丁哲雲,在其著作《拉下前總統、破解假新聞、拒當讀稿機:孫石熙的脈絡新聞學》書中,這樣形容孫石熙:

「對任何人而言,孫石熙永遠是個讓人不自在的人物。他對所有受訪者一視同仁,發問一貫犀利且具攻擊性。他不隨任何陣營起舞,自始至終保持中立。」

媒體人影響力 他蟬聯12年冠軍

從2004年開始,孫石熙曾蟬聯韓國《時事週刊》「媒體人影響力調查」冠軍長達12年,他當過記者、主播、電視台社長,也在大學教書,更重要的是,他的報導與新聞團隊不禁讓許多政客、商賈聞風喪膽,更導致韓國前總統朴槿惠下台。

高層阻播新聞 參與罷工被羈押

孫石熙剛入行時,韓國仍處威權時代,他跟許多韓國記者一樣,唯唯諾諾,不敢真實報導、不敢批評權威,甚至是一名被大眾唾棄的新聞主播。直到1992年,他所處的MBC電視台原本要報導韓國參加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犧牲掉農民新聞,沒想到竟遭到高層阻止,MBC員工因而展開長達52天的罷工,參與罷工的孫石熙也被羈押拘留20天,這段經歷不僅讓孫石熙不斷反省自己的新聞工作,也讓他更有對抗權威的勇氣。

客觀追求事實 檢視受訪者真偽

客觀地追求事實是孫石熙新聞工作最基本的功夫。「客觀」,並不只是所謂的呈現正反觀點,而是要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透過不同方法先找出事情的真相,揭露權力者不願曝光的黑暗,因此,不僅要主動採訪,更不能將蒐集到的資訊照單全收,相反的,要檢視受訪者言談的真偽,察覺是否有所隱匿。

這和有些台灣媒體工作者「客觀」報導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經常看到報導中A指控了B,記者為了兩面並陳、平衡報導,於是採訪B回應A的說法,但若未能進一步查證兩者說法是否為真,很容易讓錯誤訊息滿天亂飛。

找出事件脈絡 探問題背後原因

查證與確認事實是新聞報導的第一步,但若只有報導「事實」,也可能只呈現了事件表象,因此,還要找出事件的脈絡,進行深度與調查報導,探究問題背後的原因,分析議題對社會的影響,同時也讓新聞更具立體感,讀者更容易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而這也是丁哲雲在書中指出的「孫石熙的脈絡新聞學」。

站在權力者對面 讓弱勢者發聲

也因為這樣的報導方式,新聞報導就不可能全然沒有立場,但所謂的「立場」並非指新聞工作者可以站在自己的價值上無的放矢,反而要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分析、探究、評論新聞對社會的影響,而更重要的「立場」,就是站在權力者的對立面,讓弱勢發聲、監督權力機制,發揮第四權應有的角色。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不但政治人物會干預媒體,商業力量也會對媒體生存造成威脅,就如同孫石熙所說的:「一面要維持廣告收入,一面要批評廣告業主,一面也要批評能夠影響媒體存亡的政權,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很不容易做到。」

面對這樣的處境,新聞工作者除了報導與評論需有憑有據,並要有勇氣與能力堅持之外,從孫石熙的採訪生涯來看,還得不以新聞工作獲取任何功名利益,不求任何回報,謹守良心,不為特定人士或集團而存在,而這或許就是孫石熙能夠長久堅持理念,以及備受韓國人歡迎的魅力所在。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