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孟恬
「如果有男生刻意穿裙子到校,且造成風潮,於是所有男學生都穿裙子。這是『事實』還是『現象』?」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的課堂上,老師陳孟歆提出要同學思考的問題,這裡的閱讀課,不是讓同學「看看就好」,還得動手、動嘴、動腦。
不分組 同桌就變組員
陳孟歆表示,閱讀課座位跟分組都不固定,同桌就變成了組員。同學要整理討論的議題,各組不同,上課時同學翻開桌上的海報才會知道拿到什麼題目。
找重點 先討論再報告
陳孟歆指出,因為長期訓練同學讀報,同學普遍都能靜心閱讀,所以兩節的閱讀課,會讓每個同學先整理看法,用「關鍵字」上網找資料,歸納出主題、重點後,再和組員討論綜整,完成小組對此議題的結論,再上台報告。
陳孟歆強調,從閱讀到可以口說報告,是很好的理解訓練,而且同學也會學到分析別組報告的優缺點,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等等,每個點都是思辨練習。
多思考 累積就見成效
她說,這種訓練對同學的成長,真的是累積就見成效。例如,曾有同學提到即使知道減糖的重要,但生活面不容易落實,體會到認知和行為的衝突。也有學生從白子獵殺事件,發現歧視無所不在,很多人常不自覺就有類似想法或行為。
有懷疑 先找背後原因
陳孟歆說,閱讀課上「在報紙上看到的是事實還是現象」引起熱烈討論,當時《好讀周報》提到的事件是英國有男學生穿裙子上學引發的一連串故事,「只有女生才可以穿裙子到學校,是『事實』還是『現象』?」課程中,老師要求同學,如果對新聞有所懷疑,就要先找出現象背後的原因;小組討論時,對不同立場與看法,同學們開始懂得接受與尊重,就是閱讀課最好的反饋。
芳和實中七、八年級都使用《好讀周報》做為教材,報紙經費部分來自台北市深耕閱讀讀報教育計畫,實驗班的學生兩人有一分報紙,但為了讓學生人人都有報讀,校方事先向七年級家長說明多文本閱讀與跨域學習對孩子的重要,在家長的同意下,現在七年級學生每人都有報紙可讀。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