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韻涵
洗衣時脫落的超細纖維正汙染全球海洋,可能從極地冰蓋到世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都有其蹤影。部分肉眼可見的碎片如水母般在海中漂流,受洋流影響匯集於浮島,途中可能危害海龜、海鷗等野生動物;還有更多極細微的化學纖維被無辜的海洋動物誤食吞下肚,汙染證據隨之消逝,讓人們鮮少注意到超細纖維的問題。
微小服飾纖維 汙染主要來源
人類2019年從塑膠袋、寶特瓶、吸管、棉花棒等拋棄式塑料中覺醒,數十個國家相繼訂定相關禁用和限用規範。但專家表示,人們迄今大多還沒注意到,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正是微小的服飾纖維,如聚酯纖維、尼龍和丙烯酸(壓克力)。
英格蘭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員伊莫琴.內波(Imogen Napper)說,絕大多數的人沒有意識到,「許多衣服都是由塑料製成,我們定期洗衣服,每次洗掉數十萬根纖維,成為環境塑料汙染的一大來源。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消除這麼小的東西?」
每年50萬噸纖維 進入下水道
英國的艾倫.麥克阿瑟(Ellen McArthur)基金會曾發表一份統計報告,指全球每年產製的新紡織品重達5300萬噸,保守估計每年約有50萬噸超細纖維進入下水道,繼而排入溪流河川和大海。海洋環保非營利組織「Ocean Wise」數據則顯示,美國和加拿大的普通家庭每年排放超過5億條超細纖維。
漏網的超細纖維 去向難追蹤
絕大多數的微小紡織品,無論是否為合成纖維,都會在水處理過程中被攔截,但仍有約900噸的超細纖維在海中漂流。在低度開發國家,更多的超細纖維顆粒不會經過前置處理,便排放到水溝、溪流並流入大海。
海洋生物學家說,微塑料幾乎肯定會危害海龜等脆弱的海洋生物。「Ocean Wise」報告的共同作者羅斯(Peter Ross)解釋,微塑料很難追蹤,「證據迅速消失,因為誤食超細纖維顆粒而死亡的小生物,不久後也會被其他掠食動物吃掉。」
環保洗衣術 洗衣機裝過濾器
學者近年研究如何降低洗衣服時產生的微汙染,顯然減少洗衣服的次數大有幫助。非政府組織「塑膠湯基金會」(Plastic Soup Foundation)社運人士蘿拉.迪亞茲.桑切斯(Laura Diaz Sanchez)說:「用攝氏30度以下的冷水洗衣服,可減少紡織品分解的機率。此外,洗衣精會比洗衣粉更好,也不要使用烘乾機。」
除了洗滌方面,少買衣服也一樣重要;研究顯示,第一次下水洗衣物的時候,會流失最多纖維。
總部在斯洛維尼亞的新創公司「在乎地球」(Planet Care)創辦人莫卡.祖潘(Mojca Zupan)說:「這是我們可以阻止的事,車子有空氣濾淨器,洗衣機也應該裝過濾器。」祖潘自製了洗衣機過濾器,獲得「塑膠湯基金會」的認可,她希望新製造的洗衣機能安裝對環境友善的過濾器。
合成會汙染 天然也未必環保
部分號稱環保的洗衣小工具,如塑膠製成的洗衣球和網狀洗衣袋其實頗具爭議。義大利「聚合物、複合材料和生物材料研究所」(IPCB)研究員佛朗希斯卡.德法爾科(Francesca de Falco)說:「這類小物品可有效阻止大型衣物糾結纏繞,但對微纖維並沒有幫助。」
社運人士蘿拉.迪亞茲.桑切斯坦言,目前沒有神奇的解決方案。她開玩笑說:「唯一的辦法就是不穿衣服。」
德法爾科說,微纖維汙染問題必須從源頭解決,從製造、洗滌到廢水處理,每種合成材料都可能因為編織方式不同,影響其特性和是否容易脫落。
為保護環境,部分品牌已與科學家合作,測試特別容易脫落微塑料的衣服,如羽絨外套和舒適棉T。合成纖維對環境不友善,但天然纖維也不一定比較好,畢竟種棉花時需要大量的水和殺蟲劑。
研究員伊莫琴.內波說:「尋求天然替代品並非真正的解決之道,一來可能很貴,二來天然材料本身也有環境問題。」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