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做?

該怎麼做?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許格佳撰寫

「不夠客觀」和「缺乏主見」是我們撰作議論文時,經常出現在教師批閱欄裡的兩項缺點。其實,學生們何嘗不知道議論文要客觀、要有想法,他們需要的,不是「該做什麼」,而是「該怎麼做」。關於「該怎麼做」,可以用語言來引導,藉由選用特定的詞彙來組織語句,讓思緒自然成形。

發下一篇文章,我會要求學生們避免使用「我覺得」、「應該」等詞彙,先試著直接援用原文,將文章裡的事件說出口,藉此找出客觀的資訊。然後針對這些客觀資訊,以「我喜歡/討厭……,因為……」的句型,撇除現實因素、情境考量等,直呈最真實的想法,就能釐清自己的主觀好惡。

區分清楚主客觀之後,接著要進行的是優缺點的分析。首先,以「負面來說」開口,說的內容以「錯了」、「會失敗」為前提,針對「可行性」、「效益」、「效率」、「目的」等探討,質疑文章中事件的成果、抨擊主要人物的缺失。再來是「正向來講」,放大事件和人物的優點,而對於負面的資訊,也可以「不過」、「至少」等詞語來引導出正向的想法。

當我們對文章有了基本的分析,便能試著提出「如何解決問題」或者設想「還有什麼可能性」了。這時可以運用「也許」、「如果」開頭的句子展開思考,幫助自己切換著眼點,從不同的角度發想創意和方法。

最後,要做的是綜觀全域,進行所有觀點的組織與統整。若對如何統整感到茫無頭緒,可以依序覆誦一次先前的分析所得,以去年延燒多時的澳洲大火為例,當時的新聞就能統整如下:「這場大火延燒了超過4個月,範圍廣達數百萬英畝。我討厭這場大火,因為它傷害了當地的居民和動物們。負面來說,這次澳洲政府低估了災情,反應被動,滅火遙遙無期。正向來講,至少目前大火已被控制,而這次的慘痛經歷,將能喚起人們對環境的重視。也許透過這次澳洲政府應對災難的失態,各國領袖將會更嚴肅的看待氣候問題。」

到了這步,只要再加上一個好標題,就是一份完整的議論文大綱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