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沛淇
純愛何處來?
前陣子新海誠《天氣之子》在台上映,媒體又掀起一陣純愛風。和《你的名字》相較起來,這部新片探討了更多的環境議題,但作品中的愛情表現依舊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純愛」一詞源自日本,自上世紀末發端以來,從文學、漫畫、影劇到電影,日本儼然已發展出純愛文化。雖說如此,「純愛」也不是日本土生土長之物。佐伯純子《恋愛の起源》提到,明治初期引進love這個外來語時,國內並不存在與之對價的概念。究其原因,日本文化的男女關係、兩性權力結構與西方不同,傳統的愛慕、情愛和love的意涵有落差。然而隨著時代改變,love已是全球化的普遍概念,意味著男性和女性從平等的立場相遇,彼此都視對方為可敬的、可交流的對象。也是在這樣時代氛圍下,訴諸精神交融大於肉體慾望的「純愛」才有發展的可能。
日本「Weblio辞書」定義純愛為「無邪思,一心一意的愛」。從純愛始祖伊藤左千夫《野菊之墓》,到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如片山恭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市川拓司《現在,很想見你》,都是純愛經典。有派論者認為,純愛故事總是伴隨著生離死別的悲傷──《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小說開頭,朔太郎在永遠失去亞紀的惆悵中醒來;《現在,很想見你》的純愛舞台,是丈夫與死而復歸的妻子的奇幻相遇。至純之愛都粹煉自死亡,如曇花、如晨露,以其美麗與纖弱,抵抗粗嘎滄桑的現實。
純愛和言情一樣嗎?
二○○五年六月,聯合報副刊舉辦了場「純愛文學風潮」座談會,座談記錄隨後刊載於《聯合報》。會中,蔡詩萍認為「書寫著以愛情為主軸、降低現實性的故事」古今皆然,只是「過去的純愛和當代的純愛是不一樣的」。南方朔談到七、八○年代,台灣出現大批談情說愛的作品,這恐怕與現實政治、經濟的困頓有關,因此「人們轉而關心比較虛無縹緲的愛情」。正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讀言情。
雖然距今已隔十四年之久,這場座談會還是很有意義的,它昭示了兩個重要議題:(1) 若愛情是萬年不敗的主題,現今的「純愛文學」與一般愛情文學有何不同?(2)純愛小說和言情小說是同等概念的文類嗎?
幾年前九把刀接受訪問時,表示純愛小說不是橋段的集結,而是「作者寫一個故事的心意」,故事中的角色要「一心一意,愛得黑白分明」,沒有複雜心機,不可以背叛。蔡智恒也對純愛小說發表過看法,他認為「純愛小說是一種筆法,一種安靜的感覺」,故事角色自然而單純的愛了一場,沒有太驚人的邂逅和曲折。這兩位重量級的暢銷小說家不約而同對純愛小說寄予文體的期待:比起構造跌宕的情節、發展出人意表的角色關係,「一筆入魂」的寫出角色間純粹且深刻的羈絆,這才是純愛小說的要務。由此看來,很多愛情小說、言情小說就不在純愛文學之列。
七、八○年代正值言情小說崛起之時,言情盛事或間接、或直接地催化當代愛情文學創作。讀過言情小說的人都知道,這類作品十分仰賴「經典公式」所營造的閱讀魅力,比如霸道總裁系列、嬌氣潑辣女系列、失憶穿越系列;然而純愛小說走的是真情的內在邏輯,沒有太多公式化套路。男主角是否英挺俊秀,或個性獨特鮮明,這之於言情小說很重要;但比起角色的美貌與形象,純愛小說更注重經營角色自白與角色印象。在言情小說的世界,男性/女性的權力關係經常遊走於天秤的兩端,但在純愛的語境中,男女的存在是平等的。唯有男女角色地位平等,才能進行緊密的心靈對話。純愛文類不等於言情文類,這是很明顯的事。
台灣有純愛小說嗎?
對人類來說,最殘酷的是什麼?我一直以為當然是死亡,但也有比死亡更殘酷的事,那就是活著卻忘記心愛的人。(新海誠《你的名字。》)
新海誠這句話意味深長。純愛不見得是初戀,但大多與青少年期的愛戀有關。在現實中,多的是忘卻年少戀愛滋味的人,不是心狠麻木,只是為生存就耗去八分氣力,那種一顆心掛在對方身上,將真情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不問回報的心意,年歲一久,就和收在衣櫃裡日漸不合身的衣裳無異。純愛是年輕的,是時時刻刻與死亡辯證的,它不問世間價值,眼裡除了愛,什麼都容不下。
台灣有純愛小說嗎?在千禧年前後,純愛隨著《情書》、《冬季戀歌》等賣座影劇潮湧島嶼時,網路文學方興未艾,未及反映在出版市場的純愛書寫,隱身在BBS、個人新聞台中悄悄發展。許多愛情文學都捕捉到純愛的吉光片羽,但徹頭徹尾符合嚴格定義的純愛小說,卻意外的少。不少人將蔡智恒《第一次親密接觸》視為純愛小說;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若不論結局,也算純愛。邱妙津《鱷魚手記》以其對愛情專心致志、不容染污之固執,是否也可躋身純愛文學之列?新世代網路小說家晨羽《別來無恙》,以其情節單純、角色情感之真摯,堪稱純愛書寫。
台灣可以發展自身獨有的純愛小說嗎?答案應是肯定的。不同往昔的「純文學」,純愛小說注定面向大眾構築故事,然而乘著這股風潮,是否可以形成純愛文學史?這就端看純愛作品的文字功力及影響力了。
本文轉載自《聯合文學》雜誌2019.12月號,更多資訊可上:www.unitas.me
陳沛淇
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畢業,現為靜宜大學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