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孔明?!

你不知道的孔明?!

●征戰西南被神化 孔明老爹阻瘴癘

由於蜀漢立國西南,因此孔明的故事在西南民族中不斷被傳頌、轉譯、改編,甚至神化。根據正史《三國志》的記載,蜀漢丞相孔明曾在劉禪在位時率軍南征,「春三月」誓師出發,「十二月」就班師回朝了。短短兩三行的記述,卻在西南少數民族記憶中留下許多神話故事;即便是以征服者之姿南征,卻在被征服者心中成為神化型的人物。這趟南行,也讓居住在西南的傣族跟基諾族人留下了一段「房子跟帽子」的故事。

在西南地區普遍可以看到一種稱為杆欄式建築的房屋結構,建物通常以竹子或木頭搭成。房子分為三層,最下一層給牲畜居住,中間那層住人,上層則是擺放穀物與農具。這種建築有效隔絕地上的「瘴癘之氣」,並且也有效利用了空間。相傳,這種杆欄式建築就是孔明教他們蓋的。

據說孔明率兵打到瀾滄江時,把當地凌虐少數民族的漢官給殺了,並且送給少數民族許多農作物的種子,教他們農耕與耕牛犁地的技術,臨走之時,孔明把自己的帽子送給他們,少數民族猜不透孔明的用意,只當作寶貝收藏起來。後來,當地的少數民族遇上瘴癘之氣,死了很多人。這時他們才發現孔明帽子上面的綢帶寫著:「想命長,水沖涼:草蓋樓,住高房」,於是他們便按照帽子的形狀蓋起了杆欄式竹樓建築,並以茅草蓋頂,以冷水洗澡,終於阻止了疾病的蔓延。

所以在當地,他們稱孔明為「孔明老爹」,而這種建築又被稱為「孔明老爹的帽子」。不但是在傣族和基諾族,就連佤族都認為是孔明老爹教他們蓋房子的。

●收服孟獲 被做文章 孔明耶穌 成了兄弟

提起孔明與西南民族,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七捉七放孟獲」的故事。但究竟孟獲是哪族人?史無明載,只知道他住在西南,因為被孔明抓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深感孔明大義,所以決定效忠蜀漢,永不負叛。

幫《三國志》寫註釋的裴松之引《漢晉春秋》提到關於孔明與孟獲交手的過程,寫得很精采。大意是說:

孔明南征,連戰皆捷,聽聞有個叫做孟獲的人,很受西南地區各族的尊敬,因此想要將他納入自己的麾下。第一次交手,孔明就打了勝仗,孟獲被五花大綁帶到孔明面前。孔明問孟獲:「怎麼樣?服氣嗎?」

孟獲說:「哼!我是中了你的詭計,我們再打一次我未必會輸。」

孔明笑笑說:「那就再來一次吧?」說完就放了孟獲。

結果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直到第七次,孟獲都沒有打贏過半次。孔明問:「還要再打嗎?」孟獲搖搖頭,決定不再對抗孔明,並且當場立誓,以後永不反叛!

孟獲這個「永遠」的誓詞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大約在西元1933年底或1934年初,殖民緬甸的英國軍隊因為覬覦今雲南西南角滄源一帶,屬佤族班洪王所統治區域內的銀礦,因此派兵占領礦場。班洪王是當地少數民族對領袖的尊稱。面對英軍的侵擾,班洪王率領軍隊迎擊並且電告政府,說佤族自諸葛丞相時期就宣示效忠中國(電文用「漢朝」一詞,指的就是「蜀漢」)。既然效忠漢朝,自然對英國的入侵誓死不降。所以,孟獲的「永遠不反叛」誓言,可說延續了千百年之久。

西南民族對孔明的崇拜已經到達一種神化的地步。在西南地區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奉祀孔明的「武侯祠」或是以孔明命名的地景地貌,像是諸葛營、諸葛寨、諸葛井等等,儼然成為許多西南少數民族心目中的神靈。而這個現象,被19世紀末以來進入西南地區傳教的外國傳教士發現了,他們便想出了一個故事,作為他們傳教之用,故事是這樣子說的:

「上帝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做孔明,二兒子名叫耶穌,過去是大兒子掌事,所以我們信奉孔明,現在大兒子孔明退休了,該二兒子耶穌掌事,所以我們現在不用再信奉孔明而要來信奉耶穌。」據說這個故事對西南地區的傳教工作還蠻有效的。

另外,根據學者秦和平紀錄的另一個故事版本是:「諸葛老爹在世很好,可是他的事忙,不能來看你們。現在有一位耶穌,是諸葛老爹的兄弟,諸葛老爹派他來救你們。你們既信諸葛老爹,就要聽他兄弟耶穌的道理。」

雖然,在我們的角度看來,這些基督教傳教士用孔明跟耶穌拿來創作傳教故事,實在有點匪夷所思;不過,別小看這種傳教方式所帶來的影響。在部分地區,耶穌的威力已經取代了孔明,讓「從來縈繞腦際的『大漢朝』換上了『英格蘭』、『亞美利加』;盤據心中的『孔明阿公』變成了『耶穌救主』、『基督真神』」。孟獲以來好不容易維繫了千百年之久的大漢族認同,就這樣被「孔明的弟弟耶穌」給輕易翻轉了。

●即日起至9月1日,好讀與聯合學苑推出「玩轉經典 跨領域三國」系列活動,從三國出發,結合閱讀、徵件、直播、有獎問答等活動,帶領讀者來一場「跨領域三國課」,翻轉你對三國的理解與想像!

活動詳情請見聯合學苑,網址:https://udncollege.udn.com/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