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格子籠雞 讓蛋雞自由

減少格子籠雞 讓蛋雞自由

文╱記者郭琇真

「咕、咕、咕!」一日中午,彰化芳苑某蛋雞舍傳來雀躍雞鳴聲,蛋雞在門邊踱步,蠢蠢欲動。喀啦一響,閘門緩緩升起,蛋雞爭先恐後奔向樹叢,有的甚至振翅一飛,飛了一、兩米之遠。

在台灣,蛋雞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生長環境。有的蛋雞可以自由走動,飛高飛低,甚至到戶外覓食,在砂堆裡洗澡。蛋農每天巡雞不只是關心牠們健康,還會打開所有感官和雞互動,觀察牠的眼神、糞便、呼吸聲等,來了解牠們快不快樂。

年產73億顆 9成產自格子籠雞

但有些蛋雞就沒那麼幸運了。在短短的兩到三年生命裡,牠們被關在只有A4大小的格子籠,和1至3位同伴擠在一起,無法展翅、飛翔、理毛,甚至睡也睡不好。

台灣1年雞蛋產量高達73億顆,雞蛋幾乎是國人每日必需品。不過據估計,有9成雞蛋產自格子籠雞。

各國不遺餘力改善蛋雞生產環境,1999年歐盟頒布禁令,要求會員國2012年起廢除格子籠,改以動物福利方式飼養,該措施吸引澳洲、紐西蘭等國跟進,已成國際趨勢。

不僅如此,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從科學研究發現,動物福利和食品安全息息相關。動物生活若感到舒適,能表現自然行為,免於疼痛、恐懼等心情,動物會比較健康,這也會讓人類的生活健康獲得保障。

飼養環境好 雞隻健康不易病死

飼養蛋雞十多年的全佑牧場負責人張建豐體悟很深。以前用8吋的格子籠養蛋雞,平均一天會有3至5隻死亡,很依賴動物用藥。「只要看到有雞生病,即便多數蛋雞是健康的,但為防止傳染,農民通常會全場投藥,導致藥殘蛋問題層出不窮。」他說。

他花5年做實驗,籠子愈換愈大,從8吋擴大到1呎、1.2呎,發現雞隻死亡率降到一天一隻,有時甚至零死亡,他更確定:「蛋雞飼養環境好,就愈健康。」

格子籠早在1930年代在美國被發明出來。研究禽畜行為學的中興大學動科系名譽教授李淵百說,格子籠好管理,經濟效益高,與糞便隔絕,可降低一些疾病(如球蟲病)的發生,被世界各地廣泛使用。

飼養太密集 格子籠雞彼此相殘

可是飼養密集壞處很多。在美國念書時他發現,格子籠雞易互相傷害,拔掉自己或同伴羽毛(啄羽),嚴重會歇斯底里,有人進雞舍,蛋雞會不斷尖叫,甚至跳起來,無法磨短的腳爪會刮傷同伴,造成產蛋率下降。此外,狹窄的空間讓蛋雞無法展翅,也無法做

砂浴理毛;蛋雞在籠子裡缺乏運動、曬太陽,到了產蛋末期骨骼很脆弱,被淘汰時翅膀或腿骨容易被折斷。

動物的福利 嚴重影響人類健康

「動物福利不只是動物的事情,嚴重會影響到人類健康。」中興大學動科系助理教授林怡君說,許多人畜共通傳染病,如禽流感,若未對動物監控治療,一旦爆發會衝擊人類生存,這也是為何OIE也加入提倡行列的原因。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