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譬喻破解直白敘述

用譬喻破解直白敘述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吳俊霖/撰寫

上周的專欄,提及近年來情意題的方向多為要求學生們抒發對特地物、事的感受與回應,其中對於物、景的塑造與取材,以及相對應的訓練。同學們即使知道了切入的方向,但時常在寫作時仍然犯下了只是「直白的敘述」而非「以事件及修辭來協助表現」的毛病,以及在文章的結語處,常以籠統且未出新意的心得作結,即使前文的表現不錯,也會因此而使得收尾失去力道。

要修正這樣的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法來做練習:

首先,透過「完整的譬喻」來詮釋抽象的情緒。所謂「完整的譬喻」應包含三個部分:(1)譬喻句的本體。(2)針對前一句的狀態說明與延伸。(3)譬喻句所帶出的結果、作用與影響。以「我感到難堪」為例,若以具體的比喻來表現,或許可以寫作成「一瞬間,難堪如無數條鎖鏈向我飛來(譬喻句的本體),緊緊將我環繞,我使勁掙脫,可是那些鎖鏈卻越纏越緊(狀態、行為、說明),無論我怎麼甩,都甩不掉(影響、作用、結果)。」透過鎖鏈縛身的情境來詮釋「難堪」兩個字,不僅使得抽象的情緒得以形象化,也更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其難堪的程度提升。

其次,透過情境與判斷句賦予活動與行為特殊的含意。以「夕陽」為例,首句以「橘紅色的晚霞染紅了整片藍天,充滿了悲傷又溫暖的感覺」作為前提情境,次句加入我們對於「夕陽西下」此一件事情有別於往常的意義與判斷,例如:「夕陽的落下不是終結,而是月亮升起之前的徵兆。黑夜的來臨不是深淵,而是為了反襯出溫暖之家的燭光。」隨後再加入一句總結:「夕陽落下之前的停滯,並不是累了,而是在醞釀。是過程,而不是結束。」給予一般場景特殊的、正面的解讀,試著為習以為常的事物找出一個不同以往的切入角度。

在距離大考不到百天的狀況下,建議同學找出過去寫過的作文,思考文章表現不佳處,若以此兩種方法可以如何修改,或許能幫助同學們在文章表現與深化立意上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