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黃昭勇
從玩具的材質,又可以讓參與者了解到環保的重要。例如許多玩具是塑膠製品,分類的過程可以讓志工了解是否有安全標章的認證,為了吸引孩童以螢光色製作的玩具,往往可能是因為使用含有重金屬、塑化劑等的塗料,之後就可以避免幫孩子選購這類玩具。
玩具不玩了怎麼辦?丁歆怡不諱言,超商集點、連鎖速食店的兒童餐提供的贈品玩具,是玩具環保的頭號敵人。她說,許多這類隨消費附贈的玩具沒有太多學習功能,卻因為行銷造成消費者、孩童一頭熱想要收集,最後就變成環境的負擔。
不能用的玩具 拆解才能回收
該協會負責協助玩具回收的組長方紹宇也說,回收玩具有9成是塑膠玩具,一旦孩子不玩了,丟到焚化爐就有產生戴奧辛的風險,內藏的電池如果電解液漏液會破壞土地。
許多破損、不堪使用的玩具,在環保上是一大挑戰。方紹宇說,隨著環保體系的分類愈來愈細緻,不能用的玩具必須經過拆解,把玩具內含的塑膠、金屬等各種材質一一分離才能回收,否則只能當作一般垃圾處理。
分類整理再生 降低衝擊環境
玩具圖書館協會成立十多年來,不僅累積回收超過兩百公噸二手玩具,更因此結合企業、校園的公益能量,例如讓TOYOTA全台服務據點成為協助回收的中心,經由協會的分類、整理與再生,再透過TOYOTA的物流能量,將二手玩具運送到偏鄉學校、里民活動中心、非營利組織等對玩具有需求的人手中。
「讓玩具延緩成為垃圾的時間,培養孩子跟大人珍愛生活、惜福愛物的觀念,最終透過減少購買降低衝擊環境,以及透過二手玩具成為社會連結的橋梁,就是讓玩具擁有新生命最大的意義。」張維庭說。
做更多
引進「木育」 重溫木質溫暖觸感
這一代的小朋友,生活中充滿了塑膠玩具。回想自己成長的五、六十年代,用紙摺飛機、用竹子做竹蜻蜓,或是用竹筒做撲滿、水槍,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理事長葉國芳與秘書長余良玲從日本引進「木育」,要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木質玩具。
2016年開始,玩具圖書館協會發起「木育玩具創作競賽」,號召民眾一同守護孩子的童年,透過減少接觸塑膠玩具、降低塑膠對環境的傷害,也減低塑料玩具潛藏對孩子的傷害。同時,在新北市對外開放的「玩聚窩」,一個有上萬顆木球的木球池,還可以讓孩童感受木質的溫暖與另類觸感。
木育玩具創作競賽鼓勵民眾運用質樸溫暖的木材,重溫自製玩具的美好。
余良玲指出,玩具圖書館透過行動玩具車將都市孩童的新穎玩具送到偏鄉,讓偏鄉地區的孩子也可以接受最新的刺激。她說,也常常會帶回許多偏鄉、原鄉部落孩童自製的玩具,包含用竹子製作的弓箭等,帶回來給都市的孩子玩。
透過運用生活周遭的天然材質自製玩具,不但減少對環境的傷害,還能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摘自聯合報)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