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紙管蓋房子

他用紙管蓋房子

文╱編譯徐榆涵

替受災戶設計避難所

日本建築師坂茂與其他建築師不同,他的服務對象不是社會上層階級,而是替受災戶設計臨時避難所,將獨特的「紙管建築」實踐於人道主義關懷上。

早在1990年代以前,外界還未開始重視生態與環境議題時,坂茂就開始實驗,研究如何使用硬紙管,製造出能防水、防火又堅固耐用的建材。硬紙管隨處可及,像是衛生紙或紙巾的轉軸就是紙管的最小樣本,不僅數量多且結構完善,能當作庇護所、房屋甚至教堂的基礎。

1994年非洲盧安達發生種族屠殺事件,造成超過200萬人口流離失所,坂茂就地用低成本的紙管,設計出簡易卻耐用的帳篷供難民居住;1995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坂茂為受災戶設計紙教堂,成為社區居民的集會場所,這座紙教堂後來在台灣遭遇921大地震後,被解體移轉至台灣,立地重生為南投紙教堂。

願意使用就可以永久

對坂茂來說,石塊堆砌的建築並非就是永恆,而紙造的建築也並非僅能短暫存在,坂茂的建築哲學即是,只要人們喜歡並願意使用,那紙建築也可以永久。

只在意是否造成浪費

現年62歲的坂茂於2014年贏得普立茲克建築獎,成為這個時代最受認可的人道主義建築師。坂茂日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他覺得「永續性」是個空洞的流行詞,他說他只擔心有沒有造成「浪費」,「我只在意這點」。

此外,坂茂也對全球有越來越多建築專業學生的誕生感到欣慰,他們似乎對從事具有公共利益的工作感興趣。他表示,「我們還會遇到更多問題,我需要一一解決,我確信這些自然災害將持續發生,不會有解決辦法」。

下一步做什麼?坂茂表示要進行更大規模的計畫,為救災做準備。他說,「進入21世紀初是改變方向的重要時刻,即朝著永續發展和救災的方向前進。」「人們總相信有一天會有烏托邦的出現,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這世界根本沒有烏托邦」。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