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他們怎麼說

聽聽他們怎麼說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王一亘撰寫

隨著新課綱的上路,我有幸帶領幾次《好讀周報》的特色課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製作「採訪特刊」。我以台灣古蹟多次自燃或火災事件為議題根基,再延伸分享南澳漢本遺址的始末。在這當中,我請學生分組扮演記者和各個不同角色,訓練視角切換的思考力。每一小組需要有一部分的人設計提問、撰寫採訪稿。另一部分的人則需根據抽籤獲取的角色卡,提供他們的立場、觀點與看法。

由於分組後的工作細項不少,我邀請學生先填寫分工表。有別於多數探討國外對古蹟重視的因素,這次我們選擇從經濟發展與歷史文化孰重孰輕的角度切入:「花數十億台幣重建一座數百年古蹟,你願意嗎?」每一組受訪人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討論,如政府、台灣百大企業、文藝青年、事不關己的學生、快斷炊的低收入戶,甚至是「古蹟」本身等。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先站在他抽到的角色選擇立場,並說明理由。

比方說,政府一組認為古蹟是文化的底蘊,歷史是人類的生存依據。因而提出公開招募,並配合公投結果決定是否修建,也就是還權於民。當然,也有發言者表示,政府也需要考慮選舉遠近與民意。此外,低收入戶一組則認為應該將錢花在刀口上。衣食足,知榮辱,這個順序對民生相當重要。

有趣的是,抽到「事不關己的學生」一組一開始就卡關。他們困惑著,既然已是「事不關己」又怎麼會有看法?我建議他們試想:

一,學生這個族群之所以乍看下「事不關己」的原因有哪些?

二,網路上的眾多酸民裡學生這個身份所佔比例不低,我們可以想一想為何在網路上呈現眾聲喧嘩的現象,但到生活中卻變成「沉默的世代」?

三,我鼓勵他們從內在最直觀的感受試著表達。

因此,學生一組認為他們現階段所學所做相當有限,且他們的思維模式大多承襲於上一代的教育。是否客觀還有待評估。更重要的是學生就算對議題有想法,他們首先要面對內心無力改變的挫折感,就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