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連結世界

閱讀 連結世界

文╱彭冠綸(「雲林縣土庫鎮立圖書館」館長,粉專「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前陣子在陳志恆老師臉書上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升國中該準備的事〉。這篇文章標題一眼就打中我的內心,我的大女兒今年正要升國中啊!仔細一看這篇文章是一篇報紙的報導,這份報紙叫做《好讀》周報。這麼優質的內容,以前怎麼沒有注意到呢?

因為這篇文章,引起了我對這份報紙的好奇,於是把這份報紙找來看,打算把陳志恆老師這篇文章給大女兒看。本來覺得這應該是一份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報紙,讀了之後媽媽自己先被吸引,內容好有趣唷!

許多給孩子閱讀的報紙或周刊,有許多注重作文、寫作、文學性,但這份報紙的取材有許多是國際新聞,排版方式也和一般報紙不一樣,直視的頁面看起來其實很像手機閱讀版面,有彩色醒目的大標題,內文幾乎都是全彩頁面,排版看起來有一種熟悉感,不會有一般閱讀報紙,被一堆文字轟炸的感覺。

Case1╱戰壕裡上課 面對自己的人生

一如往常,我會先主動分享一下我自己讀到的東西。「你知道怎麼樣讓以前會翹課的學生,現在每一堂課都報到嗎?」我問。大女兒頓時來了興趣,我把報紙交給她。

過沒一會兒,大女兒開口:

「媽,烏俄戰爭還在打嗎?」

「對啊!」

「新聞為什麼都沒有報了?」

「因為新聞變舊聞,就沒有人報導啦!」

其實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戰壕裡上課〉,5個月前烏俄戰爭爆發,人民被迫走向戰場、變成士兵。在沒戰爭時,他們就跟我們一樣,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包括孩子們最熟悉的職業「老師」。這篇報導說的正是一位烏克蘭的老師,上戰場後每周依然在壕溝裡拿著手機線上教學。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覺得這怎麼可能?甚至從來沒有想過,我也是。

這個畫面被他的同袍拍照上傳,這位47歲的老師謙虛的說:「我已經教27年,我不能放棄它,這是我擅長的。」面對每周一次在戰壕內的線上課程,你覺得學生的出席率如何?這位老師表示「以前時常翹課的學生,現在每一堂課都會出現。」

女兒覺得這個故事太酷了,我也覺得這故事太酷了!

今年中疫情再起,學校再次停課,孩子們又回到了線上教學。如果你覺得線上教學很無聊、不想開鏡頭回答問題。想想烏克蘭的老師和孩子們吧!他們珍惜每個禮拜和老師見面的機會,誰知道這堂課會不會是孩子見到老師的最後一堂課。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也許你覺得線上課程學生難以掌握、教學成效不佳。想想這位烏克蘭的老師吧!這位老師對教學的熱情,支撐他在戰場上的每一天。

有一位美國作家曾說:「與其思考下次放假是何時,不如創造一個你不想逃離的生活。」對這位烏克蘭的老師而言,與其思考戰爭何時結束,不如持續教學,創造一個自己不想逃離的生活。我們面對自己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因為這篇文章不僅引起我內心的共鳴,也引起大女兒的閱讀興趣。

好讀周報刊登「戰壕裡上課」

Case 2╱多寶格聯想《修煉》 知識會互相串聯

另一篇文章談到目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在展出的「多寶格的收、納、藏」特展。老實說,我對多寶格沒有研究,如果突然說出這三個字,我無法馬上想到這是什麼。女兒讀到這篇文章跟我說:「媽,我知道多寶格耶!我讀《修煉》這本書的時候有讀到。」當她這樣告訴我的時候,我才意識到知識會互相串聯,和過去閱讀的經驗串聯在一起。

好讀周報刊登「多寶格精神」

父母時間有限,父母也有自己的興趣。當我們自己的興趣無法涵蓋孩子的閱讀和生活經驗時,我們需要其他資源。比如說一份報紙,讓孩子有機會去串聯在課本裡、在課外書裡、在網路上,所有和她生活有關的資訊。這樣的連結是跨越國界,從烏克蘭到台灣;這樣的連結是跨越時代,從清朝多寶格到今日後現代建築風格。

讓孩子思考「世界與我有什麼關係」,將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建構孩子的世界觀,也培養親子共同話題。在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有父母的參與;在未來的夢想地圖裡,有屬於父母的位置。

《好讀》周報精選國際時事、跨領域議題,一周一次帶領孩子拓展視野、串聯經驗。
一份適合孩子自學、親子共讀的閱讀好物>>點我看更多介紹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