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陳宛茜】
台灣人喜歡逛市集,但「春潮集」很不一樣。市集第一個攤位是一間塵封多年的清末老屋「泉發號布莊」,攤主是布莊後代陳同復和毛孩子「肉多多」。當陳同復向遊客訴說老屋故事,肉多多還會在旁引導遊客走進老屋參觀。再過去則是「懷恩動物醫院」,退休獸醫陳忠賢在攤位擺上珍藏多年的手術器具,透過學生的設計,陽光下閃亮地彷彿美術館展品。
「春潮集」共展覽12位建基路居民的生命故事與傳統產業,每個攤位都有學生製作的看板、介紹攤主的人生故事。祥瑞藤椅店第二代店主張先生說自己不懂什麼是「展覽」,但學生的熱情讓他「揪甘心」。一旁學生透露,老闆雖常叨念「再過幾年就要關店」,但為了這次展覽,子孫都回來協助,重新看見傳統產業的活力。
「我們希望透過展覽,讓老街獨特的美被看見,也恢復居民對生活美學的信心。」陳冠華認為,全球化浪潮之下,跨國連鎖品牌占領地方,台灣的傳統鄉鎮失去往昔鮮明的特色、成為單調乏味的觀光老街。在如此環境下長大的年輕人,只會以模仿歐美日潮流為傲,「這也是台灣美學教育失敗的根源」。
前年底陳冠華受台灣好基金會之邀,和學生一起進駐潮州鎮老街建基路成立「一點綠工作站」。學生透過掃街、街訪慢慢融入社區,終於打開居民心房攜手合辦「春潮集」。但這個市集只是陪伴計畫的開始,「我們不是社區營造、不是藝術介入、也不是地方創生。」陳冠華表示,他們是跟居民一起生活、工作、創造與學習,一起慢慢重建屬於居民的、地方的文化和美學。
打掃中學設計 學生每月住上兩周 看清地方原始面貌
從大一到研三,一批批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進駐「一點綠」,開始蹲點生活。他們一抵達就拿起掃把掃街,從打掃開始學習設計。陳冠華表示,老街居民往往因對自己的生活美學失去信心而容許街道髒亂。當學生拿起掃把,「不只透過整理看見地方原始的面貌,也是清掃自己的內心」,同時剝除「媽寶」學生的惡習。
10多年前,陳冠華開始和學生一起實踐獨創的「地方工作方法論」──進入鄉鎮社區時不下指導棋、不強加想法,而是鼓勵居民參與與合作,從中取得共識,再開始具體作為。
屏東潮州鎮是陳冠華的第四個據點。前一個據點「池上穀倉藝術館」,他帶領學生先做兩年田調,透過活動和參與和居民進行一次次交流、釐清居民的想法、找到共識,團隊才著手進行老穀倉的改造設計。進行潮州的「一點綠計畫」,學生每月來此地住上兩周,在工作站自炊、甚至學習使用居民的手工縫紉機。
打掃是打開居民心門的絕佳方式。大四學生連薇婷表示,掃街過程中,居民因好奇主動攀談,一點一滴敞開心房。熟了後當他們在工作站煮飯,居民還會貼心送上食材、指導廚藝。
爬梳潮州鎮的歷史,學生發現書上寫得再多,都沒有記錄居民的故事來得精彩,決定訪談建基路上的居民。連薇婷足足等了兩個月,才讓「泉發號布莊」後代敞開大門受訪,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傳統街屋的內部,「我好像打開了另一個世界」。
來自浙江紹興的陸生趙英杰,受哥哥影響念元智藝設系。他表示,大陸步調快,找不到像台灣這樣「盡力慢下來」的設計方式,遑論把工作室當自己的「家」住下來、和居民一起做設計。「設計不是來幾天就走,這是高高在上的介入方式。」陳冠華認為,學生必須回到生活領域、從自己的土地慢慢學習創作與設計,才能找到屬於台灣的美學。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75期
好讀VIP家用自學服務:好讀周報每周二搭配本篇文章,推出名師解析影片,結合生活情境閱讀測驗,提升閱讀素養力!怎麼看到影片?goodread.u-wri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