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
不同類型的媒體有著不同特質、功能以及社會影響力,也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社群及經營模式。一般來說,閱讀文字媒體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識字能力,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大多強調邏輯序列,有助於讀者知識與思考能力的培養;影像媒體的特色則在於「具象化」,方便讓你眼見為憑,但也強烈刺激你的感官。
沒有影像易移情 較具煽動性
聲音媒體較偏向情感訴求,容易與閱聽眾產生共鳴與認同,陪伴人們獨處時刻,有時也是人們工作、通勤、讀書時的背景音樂,但因為只有聲音沒有影像,在心理上容易產生移情作用,較具「煽動性」。
例如,1930年大導演奧森威爾斯著名的廣播劇《火星人進攻記》,就曾讓聽眾信以為真,以為火星人真的進攻地球,不少人因而逃離家園。之所以引起如此震撼與恐慌,除了因為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較為疏離,更重要的是,節目透過廣播媒體傳送,具有高度渲染力,容易讓人陷入恐懼。
早期透過無線電 偏大眾品味
早期聲音的傳播方式主要透過無線電波與廣播電台,因此又稱為「廣播(Broadcast)」,因為無線電波同步的傳播範圍遠大於印刷媒介,所以「廣播」也有「廣泛傳播」之意。
廣播的出現代表著人類的傳播與溝通不再限於特定的地理範圍,可以跨越地區,甚至跨越國際,將資訊同步傳給不同地方的閱聽眾,人類的傳播行為正式邁向「大眾」傳播時代。
服務分眾興起 類型電台出現
初期的廣播節目比較偏向大眾品味,內容較為通俗,但隨著科技發展,廣播的服務也開始分眾或小眾化,除了原有的「廣播」功能,也開始成為提供專門性內容以服務特定對象的「窄播(Narrowcast)」媒體,而這些以特定聽眾為經營對象的電台也稱為「類型電台」。
例如,「台北愛樂電台」服務的對象是喜歡古典樂及爵士樂的聽眾,「ICRT」的目標受眾則是使用英語的族群,「警察廣播電台」的內容主要是服務開車族與用路人,「佳音廣播電台」則是以宣揚基督教福音與社區生活資訊為主。不同需求的觀眾可以在廣播電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資訊,分眾化的廣播服務除了滿足不同聽眾在聽覺上的需要,從行銷、推廣的角度來看,「類型電台」的市場區隔清楚,目標受眾明確,更具傳播效益。
隨著傳播科技發展,聲音傳播又有新的型態,不但從「廣播」發展成「窄播」,最近幾年,聲音媒體的發展越來越朝向個人化趨勢。
1990年代,新的聲音格式MP3結合網際網路,逐步改變聲音儲存與傳播的模式,而2004年Podcast的出現,也讓一般民眾可以自行製作與播送廣播節目。
個人也可錄節目 播客更多元
Podcast,中文譯為「播客」,是iPod與 Broadcast組合而成的新字彙, 簡單來說,是指個人在網際網路上發布聲音檔案讓人訂閱與自動接收廣播節目。根據路透社2005年的報導,Podcast自2004年8月推出後,一年之內,全世界已經累計超過600萬人收聽過。
雖然如此,Podcast並未立即大受歡迎,不過,近幾年卻因為智慧型手機及藍牙無線耳機的普及,人們方便在通勤、運動、作菜的時候收聽節目,再加上新冠肺炎的影響,社交活動減少,Podcast反而在2020年突然爆紅,蔚為風潮。
Podcast讓節目製作、聲音傳播更為方便,也讓每個人可以擁有自己的頻道,成立自己的廣播電台。雖然因著技術的發展,聲音媒體的型態變得更多樣,也不再侷限於過去的製作型式與經營模式,但不變的是,聲音媒體獨特的情感共鳴與陪伴,不僅滿足人們的需求,也陪伴每個人的獨處時刻。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