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訊號轉文字 癱瘓者用「想」的就能說話

將訊號轉文字 癱瘓者用「想」的就能說話

文╱記者胡玉立

20歲因車禍嚴重中風癱瘓患者潘丘(化名),在失去語言能力18年後,因為一項由台裔專家領軍的畫時代科學創舉,終於得以「用想的就能『說』出話來」!

《紐約時報》報導,由舊金山加州大學神經外科主任張復倫率領、深具里程碑意義的「語言神經科技輔具」研究計畫成果,日前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此研究在患者大腦語言區植入128個電極,即時擷取大腦控制說話功能肌肉發出的信號,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直接在電腦轉譯成語言文字,代替患者「說話」。

張復倫表示,「這是醫界首次將癱瘓無法說話病患的腦部活動,直接解碼出完整文字。結果顯示,利用腦部自然語言機制恢復溝通能力,大有可為。」他表示,此研究是為了「恢復個人的說話」,幫助眾多因病失去語言能力的患者;未來或許還能「傳遞出人們的想法」。

張復倫是台裔第二代,生於內華達州,在南灣巴洛阿圖長大,他去年獲邀擔任舊金山加大醫學院神經外科主任。讓他引以為傲的是「團隊的醫師技術精湛,而且深富同情心」。

張復倫謙虛地告訴中央社,他在學生時代不是成績最好的人,他認為遠比好成績更重要的是「熱愛你所做的事情」。他喜歡幫助別人而且發現自己雙手靈巧,在神經外科領域找到熱情與挑戰。對他而言,「大腦是最有趣和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也是人們最痛苦的地方,因此決定畢生奉獻給大腦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潘丘利用這套系統首度說出的可識別句子是:「我的家人在外面。」

未參與研究的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神經病學及兒科教授弗里德–奧肯指出,「這項研究成果,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走得更遠;將大腦語言運動區的信號破譯為語音,深具開創性。」

美國每年有數千人像潘丘一樣,因受傷或疾病而失去語言能力,其中包括患有腦損傷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漸凍症) 或腦癱等疾病患者。

潘丘以電郵向《紐約時報》表示,「無法與任何人交流,無法進行正常對話表達自己,人生很悲慘」,如今參與這項研究,「很像獲得再度開口說話的機會。」

這套系統目前可讓潘丘每分鐘表達15至18個字,未來可望提高處理效率,但計畫主持人張復倫不確定能否達到正常人對話約每分鐘150字的速度。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