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有廟 見證捐地興學歷史

校中有廟 見證捐地興學歷史

文╱記者簡慧珍、林宛諭、林敬家

●不忍學子跋涉 開林寺無償贈地

踏進員林明湖國小大門,就看到雕梁畫棟的開林寺矗立在校園左側,緊鄰寺廟旁的不是香客大樓,而是學校辦公室,前方還有旗桿與國旗,琅琅書聲與裊裊香煙並存,成為特殊奇景。

明湖國小校長賴登農說,明湖學童早年得走到鄰近山下的湖水國民學校(現為「青山國小」)就讀,學生每天來回得走上兩小時農路,一旦大雨路況危險,當地居民希望山上設學校。

賴登農說,當時的里長向縣長反映,1951年評估先設湖水國小分班,山區難找到平坦校地,開林寺允諾無償提供廟地建校,1956年正式設校,後來員林公立托兒所借用廟方廂房設班,不僅校中有廟,廟中也有學校。

廟方的慷慨奉獻,讓原本就是當地信仰中心的開林寺,更成為當地人不可或缺的心靈寄託。開林寺1樓供奉文昌帝君,2樓拜恩主公,3樓供奉釋迦牟尼佛,融合儒、道、佛信仰。

賴登農說,子弟到外地就學或工作,仍常回來拜拜,考試或報考公職的人,會來祭拜文昌帝君,或請家人代放准考證影本;他校長任內,校內有1名主任考上校長,2名代課老師考上正式老師,都相信是文昌帝君和佛祖保佑。

●長期捐錢助學 福和宮讓地興學

員林市區的大同國中1982年籌建,當時校內有座規模不大的土地公廟。為維持校園完整,寺廟管委會擲筊徵得土地公同意,1990年遷出校園,在學校東北側圍牆外另建新廟「福和宮」。

「土地公」除讓地興學,還長期捐贈獎助學金給大同國中,師生把福和宮土地公視為守護神。校方表示,如果學生參加校際比賽,一定到福和宮參拜,學生考前也會把准考證帶到土地公面前,祈求金榜題名。

福和宮香火鼎盛,每月農曆初二、十六民眾來拜拜,常把汽機車停在附近,影響學生、路人通行。廟方與校方協議,為維護交通安全,校方經縣府同意後拆除圍牆,提供3坪土地重建宮廟,空間內縮鋪設人行道,學生通行更安全。

●開學結業先拜 這座陰廟很陽光

多數學校與土地公等「陽廟」比鄰,但彰化縣線西國中校園內有座屬於陰廟的「百姓公廟」,學生每天打掃校園時,掃地區域也包含廟埕。

地方人士說,半世紀前學校初設立,百姓公廟早就設立,設校時並未遷走,從此相沿至今;當時民眾初期曾見飄出磷火,但後來就沒再傳聞或見過,可能因為學生人數多、陽氣盛,堪稱最陽光的「陰廟」。

這座百姓公廟後來設有管理委員會,每年中秋會到校內祭祀,請北管樂團演奏。校長許毅貞說,爐主每月到校拜拜,學校開學、結業式以及中元普度,也派員到百姓公廟祭拜,師生早已習慣,課程規畫也會融入其中。

●大地主清福宮 百年來不收租金

早期常有學校未完成校地徵收,校方常被地主提告,但永靖鄉永興國小靠近永興路的468坪狹長校地,當年縣府沒有出錢徵收,也沒付租金,但多年來相安無事,因為地主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清福宮」,嚴格來說地主是土地公。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廣東潮州府饒平客籍人士來台墾殖,隨船帶來故鄉「伯公」香火庇佑族人,隨著族人人數增加,募款興建清福宮,後來被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

校長鄭錫禧說,耆老口述很多信徒把土地「寄在伯公名下」,清福宮土地公有很多土地,後來日本統治、戰亂等因素,有些土地變成私有和遭占用,學校一直是文教用地,學校和土地公是鄰居。因已使用百年的土地公土地約468坪,清福宮從未收租金,讓校方非常感激,家長委員會打了一面金牌,將在百年校慶當天送給土地公。

地方人士說,2007年清福宮石板廟改建現代化廟宇,舊廟被移往別處,後來管委會把舊廟移回原地,主祀的「伯公」仍奉祀新廟,形成新、舊伯公廟同在一處的奇景。

●神社改建興學 公車亭模仿鳥居

日治時代每間學校都有神社,台灣光復後幾乎拆光。北斗神社二戰後土地分屬8鄉鎮,原本土地要出售,當時鎮長張廷彬提議興學,經8鄉鎮民代決議,捐給台灣省政府設立省立北斗高中,後改制北斗高商。

為紀念這段歷史,北斗家商旁的道路命名神社路,公車亭造型模仿鳥居,但神社文物分散,北斗家商倉庫典藏部分,其餘分散到北斗奠安宮、鳳山陸軍官校等。

文史工作者蔣敏全說,可能神社供奉的都是日本人,跟台灣漢人沒相通點,未傳出地方傳說或奇事,目前只留下神社的名稱。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19